談到康乾盛世,大家都會想到康熙和乾隆,把他們稱為一代明君。其實,康熙末年,沉痾積弊已經顯現,財政入不敷出,如果不是雍正力挽狂瀾,鋭意改革,清王朝的統治能不能延續到20世紀還是一個疑問。就是因為雍正頂着巨大壓力把改革難題逐步解決,才給乾隆留下一個花花世界。但雍正最得力、最信任的三位大臣,死後卻被乾隆皇帝一一清算。
這三位大臣分別是鄂爾泰、李衞和田文鏡,雍正一朝推行了不少興利除弊的措施,造福了百姓,穩定了天下,卻得罪了不少大臣和士紳,這三人都是改革的急先鋒。雍正對他們非常滿意,曾經向兩江總督尹繼善説做官就該效仿他們。
鄂爾泰二十歲就進入仕途,一直活躍在官場,在康熙朝卻始終不得重用。康熙六十年時,年已四十二歲的鄂爾泰不過是內務府員外郎,他在《詠懷》詩中感嘆道:“看來四十猶如此,便到百年已可知。”他自己都沒想到,新皇登基,將是自己人生的轉折點,從這一刻起,他將插上翅膀,青雲直上,乃至出將入相。
雍正繼位後,鄂爾泰如同火箭般竄升,由一個不起眼的雲南鄉試副主考,短短三年時間便擔任廣西巡撫。由於他支持雍正“改土歸流”的政策,這個廣西巡撫可能是有清一朝權力最大的,雍正讓他兼管雲南、貴州、廣西三省,實際上是雲貴總督之權。
鄂爾泰在西南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得力,不久獲得總督實職,加兵部尚書銜。這時候,他執行蘿蔔加大棒的政策,對於支持改革的土司,極力拉攏,對於負隅頑抗的土司,他揮師挺進,堅決鎮壓。在這項邊疆官制的改革中,鄂爾泰充當了主要角色,也被雍正視作最得力的干將。
雍正十年,這個曾經籍籍無名的官場小吏,被任命為保和殿大學士,身居內閣首輔,成為清廷最耀眼的政治明星。雍正認為這還不足以嘉獎他的功績,執意將他晉封為伯爵。雍正駕崩前,雖然因為平定土民叛亂不利撤除了他的伯爵之位,但仍然任命為乾隆的輔政大臣。
乾隆十年,鄂爾泰去世時,因為勞苦功高,又深受先皇器重,乾隆讓他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
李衞更為百姓熟知,他以一捐官出身,在康熙朝不過一員外郎。在雍正時期卻備受器重,一路高歌猛進,擔任各種要職,最終官居浙江總督、直隸總督,成為封疆大吏。
李衞為官,最重要是牢牢把握的兩點,一是按照雍正的指示辦,二是體察老百姓的疾苦。他擔任地方官期間,緝查私鹽、修築海塘、抓賊捕盜,為清朝的政治穩定立下汗馬功勞。雖然識字不多,但他重視文人,行事風格,往往不按常理出牌,省去很多繁文縟節,反倒讓鹽梟、海盜和貪官污吏措手不及。乾隆三年,李衞病逝,以總督之禮葬。
最後一位是田文鏡,在康熙朝混得最慘,六十一歲還不過是州縣官而已。雍正繼位之後,山西大災,雍正問過幾位官員都是敷衍塞責,只有田文鏡主動覲見,坦然説出了説出了山西受災的情況,得到雍正的欣賞。
雍正抱着試試看的態度,給他一個山西布政使的官職。結果田文鏡積累了幾十年的才智爆發,釐清長期積累的公務,剔除山西痼疾,讓當地吏治煥然一新。僅僅五年時間,這個長期不被重視的小官,擢升為河南山東總督,而這個總督之位是為他量身打造的,清朝從前此後都不再設立。
田文鏡是清朝歷史上有名的清官,也是著名的酷吏,他政績斐然,卻也讓官場怨聲載道。這本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可年歲實在太大,終日的案牘之苦,更加速了他的衰亡。雍正十年,田文鏡去世,這也是三大臣中唯一死在雍正之前的。雍正帝賜葬自己萬年福地泰陵附近,並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專祠,後入祀河南賢良祠。
好了,説完這三位雍正得力大臣的身前事,就該説説他們的身後事了。他們是幸運的,不管時間早晚,不管官位高低,終究遇到了賞識他們的帝王,實現了“貨於帝王家”的理想。但乾隆即位後,不同程度的撤除了他們的恩寵。
首先遭到乾隆鄙視的是李衞,別看乾隆在他逝世的時候,曾經稱讚道:“李衞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畿輔重地,正資料理……今聞溘逝,深為悼念。”實際上,乾隆對他毫無好感。
就在乾隆南巡之時,西湖花神廟裏立着李衞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上面還寫着“湖山神位”。這位皇帝勃然大怒,不僅叫人燒燬了神像,還下諭斥責道:“李衞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
對於田文鏡,乾隆繼位之初就撤掉他的下屬王士俊的官職,並下諭指責田文鏡隱匿河南災情不報,嚴苛刑法,弄得河南人人自危,怨聲載道。更離奇的是,在乾隆中期,田文鏡的墓穴田公墓本來在雍正泰陵旁邊好好的,規模宏大,卻莫名其妙被平了,弄得屍骨無存。
這件事在正史上語焉不詳,卻在易州城的《易縣誌》中有所記載。乾隆本來準備去掃墓,結果路上遇阻,侍臣回報是田公墓佔地太多,影響了車馬出行。乾隆考慮到田文鏡是先帝老臣,隨口説句“拉倒吧!”,本意不過是將此事作罷,沒過幾天,卻被當地守陵大臣夷平,事後乾隆也沒有深究。此事雖然真偽存疑,但田文鏡不受重視,可見一斑。
最後要説的是鄂爾泰,本來乾隆在這三人中,對他還獨有好感,曾説過:“鄂爾泰、田文鏡、李衞皆督撫中為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田文鏡不及李衞,李衞又不及鄂爾泰。”
但是,僅僅因為胡中藻詩中的“一把心腸論濁清”,就認為胡中藻用心險惡,株連其族。胡中藻是鄂昌的門生,而鄂昌是鄂爾泰的侄子,就這一點關係,乾隆將鄂爾泰的牌位撤出京師賢良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