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的考場叫“考棚”而今旅遊叫貢院
我似乎天生和文化考試有仇,曾經兩次參加高考都以十分之差唰了下來,也難怪,誰讓他們總考我沒學過的?每年高考我都替孩子們發愁。不過現今的考試恐怕要比古時的貢院考試或進京殿試好多了,至少不用長途跋涉自帶糧食了。
雖説如此,我對古代的貢院還是很有興趣的,在閬中那飄忽不定的細雨中饒有興趣的鑽進了閬中貢院。
閬中貢院,又稱川北道貢院、四川貢院,貢院。古時人們習慣把貢院稱作“考棚”,是科舉時代士子們應試的考場。那時的貢院都頗具規模,比如説南京貢院、定州貢院無一不是如此。如此莊嚴之地稱作“棚”,大有過謙之嫌。
據《閬中縣誌》記載:“順治九年壬辰(1652年),全川未靖,補行辛卯科鄉試,圍設保寧府。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寧,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年)始移成都”、“嘉慶二十二年,川北道黎學錦率屬重修。”
眼前的貢院顯然已經不是清代的原始建築了,恐怕是為了旅遊近年剛剛翻新的。不過我相信裏面的佈局和結構一定是保留了原來的格局。
閬中貢院建於何時已無確切記載。查明代嘉靖《保寧府志》,有建築羣叫明倫堂,考場四十間,是否從那兒演化過來也未可知。
清代重修考棚的地基原來也很寬廣。三進四合庭式建築純穿鬥木結構,房舍整齊規矩,高出街坊民居一頭。前院是考場,後院是齋舍,四周都是號房。考試時按天、地、玄、黃……編號,每間號房有進出小門一道。與大門相對的正廳是一樓一底的殿堂,為考官唱名、髮捲、監考的地方。可見當年比現在更加嚴格。
庭院中間為十字形走廊,走廊兩邊欄杆連帶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齋舍為一樓一底四合院,樓下庭院縱貫走向。現在佈置了些應景之作,給人以當年的感覺。另外這裏每天上下午各有一場仿古的科舉考試,參試者需自掏腰包20元。
誕生於隋朝的科舉制度曾經為朝廷選拔了不少人才,對於中國和世界的影響巨大而深遠,甚至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創生於隋朝、完善於宋朝、一度衰落於宋朝,後而鼎盛於明清,因而我們目前能夠看到比較完整的貢院,通常都建於明清時代。
我原來以為八股文都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其實不然,這裏有非常嚴格的控制。比如順治年間初試文章不得超過550字,二三試不準超過千字,論策不準超過兩千字。如果不是言簡意賅、字字珠璣,怎能拔得頭籌、奪取狀元?
狀元也有着嚴格的意義: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應該是在最後一關考試得到進士第一名的稱謂。(唐朝時是省試的第一,宋朝以後是殿試的第一。)足以見獨佔鰲頭,來之不易!
魁星是貢院裏不可或缺的人物。民間傳説魁星是個才子,在殿試時,皇帝見他相貌醜陋,便問他臉上為什麼長了這麼多斑點?魁星答道:“麻面滿天星。”皇帝又問他為什麼腳跛?魁星又答道:“獨腳跳龍門。”魁星的巧妙對答使得龍顏大悦,順手就點了魁星做狀元。
知識改變不了容貌,但是能改變命運。
小提示:1 閬中古城中是不準進車的,入住的時候一定要把行李帶齊。 2 閬中古城比平遙要大許多,只要記住那幾座閣樓就好了。 3 如果時間富裕,建議您逢門必進、各有不同。
作者簡介: 王喜慶 微博:莊上九爺。軍人出身卻喜歡聽着音樂、開着車、浪跡于山水之間。多平台原創專欄作家。自得的是不喜歡文學的他居然寫了百萬文字於網上,而且圖片比文字更專業;不足之處是尚有兩個省份沒有走到。 如若喜歡,敬請關注。
【來源:小愛電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