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傑、張優良:在線教育與中國教育的未來

在特殊的疫情形勢下,中國在線教育獲得迅速的推廣。疫情不僅是危機,更是改進中國教育的契機。隨着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線上課程資源質量將不斷提升,人們主動選擇在線教育的意願將不斷增強,信息技術將優化傳統教學模式。

關鍵詞:在線教育;優化升級;重塑中國教育

針對疫情下的在線教育,河北威縣一中一名高三學生很興奮地説:“小時候……暢想十年之後,或許我們都不用到學校上課了。在家裏看着手機、電視和電腦,就可以跟老師在線上溝通。沒想到今天真的實現了。真是不可思議!”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在線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但是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以疫情為契機推動在線教育發展,重塑中國未來教育。

因為應對疫情的原因,全國各地大中小學響應國家號召,為了“停課不停學”,紛紛開展各種形式的在線教育。各種線下培訓機構也迅速將教室搬到了互聯網上,各種線上平台和學習軟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一時間,在線教育迅速成為新的社會熱點。校長、教師和學生從最初的質疑,到實際推進過程中的磨合,再到現在的不斷改進、樂於接受在線教育,這反映了教育場域中不同主體的態度變化。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感到很新奇,他們親身體驗到了在線教育的優勢,也更樂於參與到線上課程之中。但是,疫情下的在線教育遠沒有達到完美的狀態,在不同地方出現了諸如移動終端設備、網絡覆蓋率、平台承載量、技術使用熟練程度等一系列問題。但可以預期的是,疫情中在線教育暴露出的薄弱環節和制約因素,將加速在線教育的升級與優化,為在線教育的超常規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

一方面,網絡設施的硬件、軟件還存在問題,可以進一步優化在線教育的支撐條件。疫情期間政府和學校正在查漏補缺,為學生線上學習創造便利條件。比如河南省教育廳要求全面排查學生在家學習情況。對既不具備網絡條件又沒有智能手機和電視機家庭的學生建立精準扶貧機制;協調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給予經濟困難學生手機流量費用的減免和照顧。我們相信,在政府部門強有力領導下,將很快實現基礎設施的優化,寬帶、智能手機或電腦、移動終端設備成為每個學生的必備,區域、家庭條件等將不再成為任何障礙,在線教育將成為每個學生自主的選擇,從而真正實現人人可學、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理想局面。

另一方面,教師創新教學模式的積極性不高,可以進一步優化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知。之前的在線教育呈現“上熱、中温、下涼”的現象,即國家政策倡導力度較大,學校層面也響應國家號召,但教師推行的積極性並不高。這源於教師對於信息技術的認知問題,認為在線教育可有可無。然而由於疫情的影響,在線教育再也不是可選項,而成為必選項。為了迅速開設在線課程,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為教師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為了優化課程教學資源,教師普遍積極蒐集各類課程資源,學習並應用網絡教學手段,探索替代傳統教學模式的最優模式。不難想象,經過疫情階段的實踐,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和學生的信息化素養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在線教育不再是短期的行為,更可能演化為教育組織、師生個體的習慣,並制度化為新型的教學模式,推進傳統學校的轉型發展。

總體而言,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疫情將顯著改善人們對在線教育的認知,提高對在線教育的接受度、滿意度,在線教育重塑中國教育將成為必然。

其實,在線教育並不是新事物,人們對在線教育的質疑由來已久,廣播電視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學堂在線平台等都是在線教育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的組織形式。受到來自技術、制度、社會環境、受眾等方面的影響,在線教育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每次在線教育以不同形式出現並“吸粉”時,就會有人質疑:“這不還是之前那種形式的翻版嗎”“看它這次能流行幾天”?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也多次感慨:“為什麼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人們發現,儘管信息技術發展迅速,但對傳統課堂的影響仍然較為有限。學生所用的課程資源仍以紙本為主,教學模式仍然是面對面的課堂教學。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學術界被人津津樂道,但是由於管理評價體系、技術水平、學校實際支持力度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師開展教學模式創新的積極性並不高。

但是人們的質疑並沒有阻擋在線教育的進步,反而促使在線教育不斷優化升級,獲得了更快的發展。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之外,還源於在線教育的便利性和資源的豐富性,在不同程度上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對於優質教育的需求。通過在線教育,少兒與外教進行“一對一”的外語學習,外教的可選擇性強且成本較低;上班族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選修職業培訓課程,課程更具針對性且不影響平時工作;老年人通過“養老管家”等平台,可以選修文學藝術、健康保健等課程,豐富業餘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在線教育,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了螺旋式上升,在人們的質疑聲中不斷實現突破,其“火爆”程度呈現出週期性和階段性特徵。近年來,信息技術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的結合,更是助推今天的教育呈現全新圖景,未來的教育必然更具無限魅力。

在特殊的疫情形勢下,中國在線教育獲得迅速的推廣。筆者認為疫情不僅是危機,更是改進中國教育的契機。那麼,隨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線教育會以何種形式融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呢?

1. 豐富課程資源,優化教學模式

在線教育可以拓展課程資源,優化教學設計,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在線教育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有多種形式,包括同步互動直播課堂、錄播課堂和在線自主學習等。每種形式各有特點,但都在不同程度上優化了傳統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引入優質慕課資源,作為在線課程的補充,拓展了課程資源;部分教師在呈現課程材料時適當加入視頻、圖片和音效等,提升了課程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師通過彈幕的形式,強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互動,優化了課程教學效果。在疫情影響下,中國正在進行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實驗。教師短時間內接受了各種形式的在線教育培訓,並彙集了各種形式的課程資源和教學模式。這種對傳統課堂教學流程的“翻轉”,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以課堂灌輸為主的方式,推動學生主動學習並積極思考,實現課堂模式變革。[1]

2. 促進資源共享,推動教育公平

在線教育可以實現“破壞式創新”,促進資源共享,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公平是教育事業的永恆追求。無論是政策層面的倡導,還是學校和家庭,都希望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優質教育。然而,關於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除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等影響之外,不同階層的孩子在獲取優質教育資源方面也存在差異。我們靠什麼方法才能快速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有一樣的學習環境呢?在線教育或許可以快速促進區域優質資源共享,“成都七中那塊屏”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2018年底,“成都七中那塊屏”真的刷屏了,其實自2002年起,成都七中就與企業合作,利用衞星傳輸技術,將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課程直播到其他學校,迄今大約已經覆蓋了全國各地數百所高中學校,每天約數千名教師、數萬名學生與成都七中異地同堂上課。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2019年兩會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説:“這個事非常好!”目前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受到了衝擊。面對巨大的市場需求,在線教育機構紛紛招聘“共享教師”。對於各類學校而言,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完全可以實現跨區域、跨學校、跨學科的“共享教師”“共享課程”。未來在線教育的特徵之一即為共享,進一步拓展資源使用的廣度,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普及,促進教育公平目標的實現。[2]

3. 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來學校

以往置身其中的實體學校,可能將成為我們掌上設備中的虛擬學校。如果未來學校呈現(半)虛擬化形態,學校的容載量可能不再是按照建築面積、宿舍牀位來衡量,學生的數量可以無限增長,而實體學校的規模則可以無限縮小,甚至完全成為虛擬網絡組織。學生學習的地方,可以是傳統的實體學校,也可以在家庭、公共圖書館等任何場所,極大提升了學習的便利性。教師也許不再是具有職業資格的特定的一些人,世界各地具有特長的個體都可以通過在線的形式進入在線課堂。教師角色也將實現根本性轉向,從“教的專家”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助者、設計者和引導者”,從“專業訓練的指導者”變為“學生人生髮展的嚮導”。[3] 課程設計的導向不再是基於教師掌握的知識,而是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材施教可能真正成為現實。總之,未來學校將實現新技術支持下的系統變革,創造一種新的教育生態。[4]

結語:在線教育與中國教育的信息化、現代化

隨着信息技術的優化升級,自適應學習、人工智能、開放教育資源、拓展技術不斷湧現,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術條件。但技術本身不會直接影響教育,除非將技術融入到教育過程之中,所以師生的主體選擇至關重要。以往師生個體化、小範圍地選擇在線教育,時下卻成為每個人的必選項。看似無奈的選擇,為人們重新審視在線教育提供了機會。同時,技術的非顯著性、創新的艱難性、觀念的牢固性以及教育的複雜性,都為技術重塑教育形態增加了不確定性。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國家大力倡導和主導建設下,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線上的課程資源質量不斷提升,人們主動選擇在線教育的意願不斷增強,信息技術必將優化傳統教學模式,中國教育信息化、現代化的進程或將加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俊傑在線”。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76 字。

轉載請註明: 尚俊傑、張優良:在線教育與中國教育的未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