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三個戰爭實例,告訴我們戰場上的瞬間崩潰完全無解

冷兵器時代,兩軍在戰場上對壘時,一方突然崩潰,被稱為“炸營”。我們看一看明末的戰爭實例,梳理一下發生炸營的原因。

先看看崇禎十四年八月的松錦會戰。

洪承疇率領八鎮十三萬明軍,皇太極親自率領八旗主力和朝鮮、蒙古援軍,在錦州、松山一帶決戰。

明末的三個戰爭實例,告訴我們戰場上的瞬間崩潰完全無解

皇太極截斷明軍的糧道,松山的糧草只夠幾日食用,洪承疇決定破釜沉舟,全力出擊,速戰速決。但各位總兵官認為應該向寧遠方向退卻。洪承疇大怒,認為一旦退軍,一切不可收拾,而拼死一戰,還有一線生機。所以決定第二天兵分兩路,與清軍決戰。

當天夜裏,總兵官王樸、吳三桂率先帶兵奔逃,其他明軍各部立刻跟隨。清軍趁勢掩殺,處處截殺。明軍完全崩潰,自相蹂踐,炸了營。

那個悲慘的夜晚,洪承疇對局面失去控制,但還是放手一搏,留下少數兵力守衞松山,剩餘軍馬衝擊清軍,結果遇挫。

那一戰,十三萬明軍中只有曹變蛟、王廷臣率領的一萬多人跟隨洪承疇進入松山,五萬將士被殺,其餘奔散,損失慘重。

再看看崇禎十五年五月,著名的朱仙鎮會戰。

明軍方面的總兵力接近二十萬,對外號稱四十萬,由丁啓睿、楊文嶽兩位督師和左良玉、虎大威、楊德政、方國安等幾位總兵官率領,左良玉的人馬是其主力。農民軍方面,李自成、羅汝才率領的人馬號稱一百萬。

明末的三個戰爭實例,告訴我們戰場上的瞬間崩潰完全無解

《豫變紀略》記載,雙方激戰多日,死傷慘重。官兵缺糧、斷水,各部之間矛盾重重。李自成方面的形勢也不好,已經開始謀劃撤兵。

轉折點出現在五月二十二日這一天,督師丁啓睿下令第二天決戰,左良玉反對。當天夜裏二鼓時分,左良玉率先向襄陽方面撤退,他的部下鼓譟奔突,衝向其他明軍的營地,順手搶奪騾馬。

各營明軍不知什麼狀況,爭相逃走,頓時一片混亂,也就是炸了營。凌晨時分,農民軍大隊人馬順勢掩殺,同時預先派出大量人員,在左良玉必經之地挖出大溝,寬和深各約五米,長約百里。

左良玉的軍隊被截斷去路,後有追兵,頓時大亂,互相踐踏。左良玉聰明反被聰明誤,精鋭部隊損失大半,元氣大傷。官軍整體損失慘重。

最後看看崇禎十六年九月的郟縣之戰

孫傳庭率領明軍迎戰李自成,正趕上雨季,明軍糧草不繼,將士們餓着肚皮進軍。而農民軍深溝高壘,不肯主動出戰,同時派出輕騎,繞到汝州一帶抄襲官軍的糧道。

九月十七日,汝州的官軍發生兵變,謠言四起,《豫變紀略》中記載,九月十七日的夜裏官軍崩潰,兵找不到將,將找不到兵,各自奔逃,各營之間產生連鎖反應。李自成全力追擊,官軍一天之內奔出了幾百裏。

明末的三個戰爭實例,告訴我們戰場上的瞬間崩潰完全無解

上面的三例,都是一夜之間的崩潰,都能歸入炸營,其中的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是在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將士們士氣低落,稍有風吹草動,便會發生炸營。前面三例中,都是大敵當前,松錦大戰和郟縣會戰中,明軍都有糧草的危機,朱仙鎮的明軍也有缺糧、斷水的問題,而且三例當中,高層指控之間嚴重分歧,很容易引發崩潰。

第二,是在形勢混沌不明,信息傳遞不暢的情況下。前面三例的炸營都發生在夜晚,士兵來源不同,分屬不同的將官,居住不同的營地,互相之間溝通不暢。一有異動,在形勢不明的情況下,軍紀不嚴的那部分最先奔逃,然後恐慌情緒快速傳染。

第三,有序的行動往往引發無序的炸營。松錦大戰中,王樸、吳三桂率先南撤,是有計劃的。左良玉在朱仙鎮率先撤離,也是有預謀的。但是,他們的有序運動卻給友軍帶來困惑和疑惑,引發混亂。這種混亂反過來衝擊了

那些

有序的行動,加上對手的衝擊,導致無法挽回的混亂。

於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66 字。

轉載請註明: 明末的三個戰爭實例,告訴我們戰場上的瞬間崩潰完全無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