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資料圖(東方IC)

“減負”減了這麼多年,但老師和學生的負擔並沒有真正減少。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佈了《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語文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和《2019年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藝術學習質量監測結果報告》。監測對班主任負擔狀況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班主任工作時間長、教學任務重、非教育教學性事務干擾大,減負願望強烈。

檢測顯示,四年級、八年級班主任平均每天用於各類非教學性事務工作(學校管理工作、 完成各類檢查、考核、評估等活動,與教育教學科研無關的社會性事務及其他工作)的時間分別為3.68小時、3.53小時,班主任中的語文教師該類工作時間更長一些,分別為3.72小時、3.70小時。

中小學班主任、教師非教學負擔沉重的問題,早已引起教育部重視,也出台了給教師減負的具體措施,但減負並未落到實處。根本原因在於對教師的考核、評價由行政部門主導,而非實行專業同行評價。切實給教師減負,必須深化教育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建立教師同行評價機制,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

在2018年的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針對教師非教學負擔沉重的問題,提出要把時間還給老師,學校要拒絕各種“表叔”“表哥”。所謂“表叔”“表哥”,指的就是上級部門要求教師填寫的各種表,這些表實在太多,嚴重分散教師的教學精力。2019年,則是教育部明確的給教師“減負年”,去年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 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對中小學教師減負提出四方面共20條務實舉措(簡稱減負二十條),明確要求督查檢查評比考核明確將至少減少50%,各類報表填寫工作也大幅壓縮。

但是,給教師減負也和給學生減負一樣,陷入“知易行難”的困境。一些地方的上級部門動輒就給學校、教師佈置任務,美其名曰“教育進校園”、“從娃娃抓起”,而學校和教師也無法拒絕。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門眼裏,學校是一級下屬部門,既沒有清晰界定學校的權責,也不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統計顯示,有的地方中小學每年收到的各級各類文件達上千份之多,其中5%~10%是佈置學校、老師要完成的任務。由於班主任是學校重要的管理環節,因此,這些活大多會落到班主任頭上,再組織科任教師和學生完成。

對於這些非教學任務,教師們很難拒絕,因為一旦拒絕,就可能給上級部門留下很差的印象,會影響到績效考核、職務晉升與職稱評審,這都關係到教師的切身利益。弔詭的是,雖然教師對這些非教學任務怨聲載道,但在述職、申報職稱時,總會把完成這些任務作為重要的業績,這也讓上級部門感覺良好,於是繼續佈置任務。

佈置給學校與教師的非教學任務,由於過多,有很多就是形式主義,教師也往往以形式主義方式應付。這與學校作為育人機構的本質是背離的,尤其是,為完成任務,教師往往需要組織學生參與、配合,這會讓學生們從小學會形式主義、弄虛作假。諸多“從娃娃抓起”的進校活動,沒有起到實際的教育效果,反而對學生是反教育。

給教師減負,不但關係到教師全身心的投入教學,還關係到形成良好的校園環境、育人生態。除了要加強對各地的督導,按照減負二十條規定,切實減少進校的檢查、考核、評比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清晰界定政府部門與學校的權責邊界,落實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建立新型的政府管理學校的模式。行政部門不能把學校作為一級下屬部門,也不能把教師作為部門員工,要尊重學校的自主權、給教師教書育人營造良好的環境。對於教師的管理和評價,要促進教師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必須建立教師委員會,實行專業同行評價,重視教師的教育能力與教育貢獻。只有給教師減負,讓教師專注教書育人,才能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提質增效”,實現給學生減負。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騰訊教育”。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 學校
  • 教育
  • 教師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13 1145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4 字。

轉載請註明: 問教丨切實給教師減負,才能給學生減負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