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魏國沒有制度約束,為何對排斥人才?從主觀原因入手,分析魏國為何人才流失嚴重?魏王缺乏憂患意識,習慣眾星捧月的待遇
戰國風雲,諸侯爭霸,既是實力的戰爭,也是人才的較量,然而在整個戰國時代裏,特別是在戰國中後期,有兩個國家非常排斥人才,一個是南部的楚國,另一個則是位於中原腹地的魏國,這兩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人才招攬的少,流失的人才多。
尤其是魏國,行為更加的惡劣,魏國是戰國初期第一霸主,無論是軍事發展還是經濟發展都雄踞中原各國前列,那時的大梁非常繁榮,被譽為是國際大都市,也是一個人才的聚集地,像是商鞅、張儀、范雎、尉繚等,這些人都是首先選擇的進入魏國遊學,企圖在魏國尋找到發展的機會和更好的前途。
但這些人也無一例外地都被魏國排擠出去,最終在秦國找到了落腳地,也用他們的才華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除了這些人之外,像信陵君這種沒有辦法被排擠走的王族人才,魏王也是將其束之高閣的,後來的信陵君被困在趙國十年無人問津。
如果不是因為魏國在對抗秦國的戰爭當中無能為力的話,如果不是魏國有着生存危機的話,魏王也是絕對不會將信陵君贏回魏國的,而後來魏國的危機解除,魏王對於信陵君的態度還是一如既往的排擠,哪怕魏國的上將軍之位空缺,魏王也絕對不啓用信陵君,這其實是魏國的一種悲哀。
那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魏國的這種狀態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魏國為何人才流失,看一看魏國這種排擠人才的行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魏國排斥人才的原因與楚國有着本質的區別
楚國排斥人才原因是因為分治制的客觀因素
魏國排斥人才的行為與楚國是有着根本上的區別的,楚國是因為有着制度的強加約束,所以不利於去發現人才;楚國是一個利用分治的制度來治理整個國家的諸侯國,世家大族、貴族掌控楚國的絕大部分權力,楚國朝堂之上的官員也大部分都出自於這些貴族,所以楚國的官吏以及一下重臣都是由貴族培養出來的。
貴族需要這些人來為自己的家族鞏固實力,因此,無論是哪一個大貴族都不允許外來的人才佔據着朝堂之上的重要職位,甚至如果出自於自身家族的人,提出了有損貴族利益的政策也會被放棄。
屈原、吳起在楚國都被排斥
屈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本身所在的屈氏家族就是楚國的一個大貴族,但正是因為屈原提出了變法改革的想法,企圖約束貴族權力的發展,像秦國那樣革除貴族的發展對君主權力的影響,可是當這樣的計劃剛剛提出來的時候,就被貴族們聯合趕回了老家。
所以説這種制度上的強加約束,導致了楚國無法吸引外來的人才,這也是為什麼一個具有很強能力的吳起,在進入楚國之後的第三年就被害身亡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楚國在整個戰國時代沒有進行過一次完整變法的原因。所以説楚國的這種狀態是客觀原因導致的,不改變基礎的制度是沒有辦法去改變這種排斥人才的情況的。
魏國排斥人才主要是由主觀因素造成的
於楚國相比,魏國的情況其實強很多,魏國並沒有制度上的強加的約束和阻攔,但這個國家排斥人才的情況甚至比楚國還要嚴重,楚國因為上述那些客觀原因的阻攔,不能很好地吸引人才、利用人才;但魏國卻不同,它是主觀上的原因所導致的。
魏武侯對吳起的態度,影響後來的人才政策
第一個原因是,魏武侯後期對吳起的態度造成的影響,魏國的魏文侯和魏武侯算是比較具有影響力的君主,而魏國正是在他們兩個人手中才發展起來的,但相比於魏文侯,魏武侯這個人的心胸比較的狹隘,對於發展的眼光也沒有他父親那麼長遠,到了魏武侯繼位的後期,對於臣子的猜疑也就更加的嚴重。
那個時候的吳起在魏國也算是功高震主的,不僅繼承李悝變法進行了軍事變法,更是為魏國訓練出了魏武卒,並且帶領着魏武卒南征北戰無堅不摧,在提升魏國實力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以説,如果沒有吳起為魏國打下百十座城池的戰功,魏國哪怕有十個李悝也不可能成為中原地區唯一的超級大國。
魏文侯去世後,魏武侯不重視吳起
所以我們可以説,魏國霸主的地位就是吳起帶領魏國的魏武卒打出來的,而吳起是魏武侯父親魏文侯任用的,並不是為武侯的親信,同時,吳起在進入魏國之前的名聲並不好,據傳,他曾經為了自己的前途殺害了自己的妻子,對於這樣的一個人,魏武侯自然是信不過的,所以後來吳起被逼無奈進入楚國。
這也為後來魏國排斥外來國家的人才造成了隱患,魏武侯在吳起離開不久之後便去世了,但他的這種對臣子的猜疑,卻極大程度上影響了自己的兒子魏惠王,所以從魏惠王繼位之後對於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就是極其嚴苛的。
魏武侯對外來人才的態度,影響了魏惠王
一些由其他國家進入魏國的布衣之士,魏惠王一概不會任用,如果不是龐涓師從鬼谷子的話,想必魏惠王也不會看得上眼。更重要的是,魏惠王在位五十一年之久,五十一年的時間足以對一個國家的政治風向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在這五十一年當中產生的這種對人才的排斥之風在後世更是愈演愈烈。
所以我們説自從吳起被魏國排擠出走之後,魏國對於人才的任用就漸漸地變成了一條僵直的黑線,不僅是我們上面所述的商鞅等人被魏國驅趕,像是樂毅等名將之後魏國也是放任出走的。
魏惠王排斥外來人才
事實上,樂毅的前輩也是在魏國進行發展的,他的先祖樂羊是魏文侯時期的名將,正是他為魏國打下了中山國,拓寬了魏國的領土疆域,也增加了魏國的人口數量,為後來魏國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對於樂羊等名將之後,魏國並沒有表現出重視的態度,反而是放任他們出走,後來樂毅輔佐燕國,不僅幫助燕昭王完成了變法,更是帶領着燕國軍隊伐齊,打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為燕國收穫了不少的實際利益。所以説,魏國對於人才的排斥和禁錮在魏武侯的後期就已經開始了。
魏國國君被國家的強盛矇蔽了雙眼
第二點則是,因為魏國被它曾經的強盛給矇蔽了,魏文侯時期,魏國剛剛成立,是中原地區的一個新興諸侯國,那個時候它的生存和發展還是面臨着危機的,所以在魏文侯時期,魏國是非常謙虛而且低調的,它廣泛地收攬人才,積極的進行變法。
李悝、吳起這幾個人都是魏文侯從其他國家招攬而來的,魏文侯給予了他們絕對的信任,也給了他們很大的發揮空間,才能夠讓他們在魏國進行變法,吳起也才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的帶領魏國的軍隊南征北戰,最終造就了一箇中原地區的超級大國,讓魏國的實力發展到了當時的巔峯狀態,其他國家都不敢與它發生直接的正面衝突。
魏國的強大讓它在中原地區的話語權越來越多,也讓它對其它的國家形成了一種威懾,但這種強盛卻極其容易矇蔽後來人的雙眼,尤其是到了魏惠王的時候,雖説魏武侯的治國才能和他的心胸遠遠不如他的父親,但魏惠王相比於魏武侯來講也是不如的。
魏惠王缺乏憂患意識,毫無變法念頭
魏惠王自從出生開始就享受着其他國家的眾星捧月般的待遇,他沒有經歷過他祖父和他父親的艱難時代,自從掌管魏國的時候,魏國就是中原地區的超級大國,自從他登上王位的那一刻開始,其他國家的君主就對他俯首稱臣。
所以,魏惠王漸漸地習慣了魏國的這種強盛給他帶來的好處,並且絲毫不認為魏國的這種強盛有朝一日會成為過眼雲煙,因此他沒有第二次變法的念頭。作為一個貪圖享樂的君主,他更想做的是如何將魏國的這種強盛,向天下進行展示。
正像孟子所説的那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魏惠王沒有那種憂患意識,所以自從魏惠王繼位之後,魏國對抗秦國的戰爭也不再如以前那樣百戰百勝,正是因為他那種安於享樂的意圖,讓他在秦孝公提出和平發展的建議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給了秦國安定發展的機會,也讓魏國的發展陷入了停滯階段。
因此,對於一個認為魏國已經足夠強大的魏惠王來講,人才就顯得不再那麼重要了,所以在商鞅進入魏國之後,魏惠王不但沒有任用他的心思,就連殺他的心思都沒有。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迷惑,讓看到商鞅變法之後大出天下的秦國的魏惠王后悔不已。
縱橫家低微的出身,不遇明主伯樂很難發達
第三個原因則是縱橫家本身的特點所導致的,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歷史舞台上活動最多的流派就是縱橫家,他們的學術主張也是整個戰國時代最為實際和貼切的,不像儒家那樣崇尚王道,崇尚用道德來約束眾人。
雖然人們説縱橫家就是,三寸不爛之舌可敵百萬雄獅的一羣逞口舌之強的人,但事實上,縱橫家所提出來的一些政策,都是非常適合那個時代發展的,比如説張儀的連橫、蘇秦的合縱、范雎的遠交近攻攻,這些政策無一不為戰國時代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對於整個戰國時代來講,這些人的作用遠遠大於諸子百家的其他學派,比所謂的王道、帝道等等都有用武之地。
出身低微的縱橫家難入魏王法眼
可是這些縱橫家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這些人原來都是一些布衣之人,他們沒有強大的背景作為支撐,不像魏惠王曾經任用的龐涓那樣,有着鬼谷學派這樣的大背景作為加分項,像是范雎那樣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布衣之士,這樣的人,如果沒有人進行推薦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如果遇不到自己的伯樂,那麼就很容易被埋沒。
魏國埋沒眾多人才
不用説范雎了,就是商鞅這個有着公叔痤極力推薦的人,不一樣沒有被魏惠王重用嗎?所以説,縱橫家本身的低微的出身,就讓他們極其容易被忽略,如果沒有一個具有識人之能的君主,如果他們的策略不足以吸引君主,那麼這些人就很少擁有用武之地,這也是魏國為什麼會忽略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
魏國作為一個強盛的國家,它的都城聚集着天下各路能人異士,這種不起眼的布衣學子很難進入魏王的法眼,所以魏國也就很容易會忽略這些人存在;事實上,吳起之所以能有着不敗的神話,也是因為生對了時機,魏文侯時代是魏國正處在崛起道路上的時候,它處在發展的最低端。
所以當吳起去拜會魏文侯的時候,魏文侯沒有因為他過往的那些污點而排斥他,反而是給予他很大的發展空間;可是如果這樣的人,遇到的是魏惠王那樣的君主呢?那情況肯定就大不一樣;所以説,縱橫家出身於布衣的這種客觀因素也是導致魏國忽略他們的原因。
討論
筆者認為,不過無論如何,魏國在整個戰國時代的用人制度,真是不能夠被苟同的,他們對於人才的忽略極大程度上影響了這個國家的發展;我們來看看,魏國到底錯失了多少經世之才。
魏惠王錯過商鞅,用變法改變秦國命運
魏惠王連殺的心思都沒有的商鞅,在後來用驚世駭俗的變法改變了戰國時代的格局,讓最為弱小的秦國變成了最為強盛的國家,從此一騎絕塵而去,與山東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在魏國沒有用武之地的張儀,進入秦國之後提出了連橫的政策,一舉破除了山東六國所謂的合縱,可以説,在秦國最危難的時候拯救了它,讓它擺脱了合縱的壓力,讓他有了繼續發展的機會。
范雎、尉繚都成為秦國中流砥柱
在魏國飽受折磨的范雎,只能通過裝瘋賣傻來逃脱迫害,後來在連橫政策的基礎之上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方針,給秦國後來的大出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還有在魏國飽受排擠的尉繚,後來成為了秦朝的文臣之首,為秦國的一統天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甚至於因為魏國的不重視而酒色自毀的信陵君,曾經也帶領着六國合縱的部隊打贏過秦國多次,多次往狂瀾於既倒,拯救魏國與危難,可是這些人卻從來都沒有得到過魏國的重視,在魏王的心目當中,人才從來都不重要,他們只在乎自身的利益有沒有受到損害?從來都不會將國家的利益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也難怪最終的魏國會滅亡了。
綜述
筆者認為,魏國對於人才的排斥雖然在制度上沒有強加約束,但也有許多客觀原因的橫加阻攔,這其中有君主統治時期的主觀因素造成的障礙,這也是魏國最終會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不説魏國錯失了我們上述的那些學術主張的遺憾,單純説,後來戰國末期信陵君水淹大梁的勸諫沒有被採納這一事件,就給魏國造成了滅國的危機。
秦國消滅魏國用的水攻的方式,但在秦國發動滅國之戰之前,信陵君就曾經勸諫過當時的魏王,説秦國如要滅魏必會採用水攻,希望魏王能夠未雨綢繆,以免讓魏國面臨生存危機;但魏王對信陵君的話嗤之以鼻,沒有將這樣的勸諫放在心上,也沒有做出任何的防禦措施,直到後來,大水淹沒大梁王城的時候才知道後悔,可是那個時候卻為時已晚了。
所以,在這一個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人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沒有人才的支撐,國家的發展也就沒有新鮮的血液,也就不會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有創新可言,而沒有制度上的創新,沒有發展上的創新,一個國家也就沒有了發展的動力,最終也就只能沒落下去,後來的人還是需要吸取魏國滅亡的教訓的。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左傳》、《呂氏春秋》、《韓非子》、《資治通鑑》、《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