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杜甫:唐太宗六世外孫,狂、拽,嗜酒、早衰,李白鐵粉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與李白是唐代詩壇的雙子座。韓愈讚頌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在另一首詩中,韓愈稱讚杜甫:“獨有工部稱全美,當日詩人無擬論。”
説到杜甫,在很多人心中,是個窮苦潦倒的小老頭兒,總是憂國憂民的模樣,一輩子愁眉不展,難見歡顏。我們這些印象,來源於我們讀到的杜甫詩歌,見到的杜甫畫像。杜甫確實一輩子坎坷流離,古代偉大詩人之中,比他更困頓艱辛的不多。
在人們觀念之中,杜甫一輩子過得這樣艱辛,一定是窮苦出身。其實不然,杜甫的出身非常好,他是如假包換的名門子弟,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代。杜甫早年是混洛陽紈絝子弟圈兒的。
杜甫出身於京兆杜氏,是西漢御史大夫杜周的後人。杜周本是南陽人,以豪族遷於茂陵,他的兒子杜延年遷居杜陵。他的後代出了很多名人,西晉軍事家杜預就是杜甫的先祖。在唐代,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説,“韋杜”就是京兆韋氏與京兆杜氏,唐代京兆韋氏出過十六位宰相,京兆杜氏出過十位宰相。
杜甫出生於河南鞏縣,祖籍襄陽,他應該是襄陽杜氏。襄陽杜氏與京兆杜氏同宗,他自稱在祭外祖母文中稱自己為“京兆杜甫”,與他一起祭祀外祖母的還有他的一個表兄弟“滎陽鄭宏之”,是滎陽鄭氏。
杜甫祭祀的外婆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子紀王李慎的孫女。武則天掌權時,李慎慘遭迫害,他的兒子李琮與兒媳周氏也都被關押,李氏換上布衣草鞋,偷偷去給父母送飯送物,人們稱讚她是孝女。
宰相張説在李琮的墓碑中寫道:“初永昌之難,王下河南獄,妃錄司農寺,唯有崔氏女,屝屢布衣,往來供饋,徒行悴色,傷動人倫,中外諮嗟,目為勤孝。”這個”崔氏女“就是杜甫外婆李氏,她嫁給清河崔氏,故稱她為崔氏女。
杜甫外婆的母親周氏是李世民第十女臨川公主李孟姜之女。杜甫的外婆李氏無論父親血統還是母親血統,都是李世民的後代。
對杜甫來説,這還不是最值得驕傲的。
在唐代,娶公主不是最榮耀的,娶“五姓女”才是最榮耀的。
唐代人非常注重門第,最有名的門第是“五姓七望”,五姓七望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及太原王氏。五姓七望之中,名氣最大的是崔、盧兩姓。
杜甫母親就是清河崔氏。杜甫五歲時,母親去世,他父親續娶范陽盧氏。杜甫從小在洛陽姑姑家長大,因為是名門子弟,他從小混洛陽的名門子弟圈子。
有人會覺得奇怪,杜甫是名門之後,為什麼會混得那麼慘,一輩子只做過一兩個小官。這是因為“富“與”貴“不是一回事,有人富而不貴,有人貴而不富。杜甫這樣的名門子弟大有人在,不可能人人高官厚祿。
二
杜甫一輩子沒混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太狂了,又狂又拽,誰也不放在眼裏。
杜甫的狂有家族基因,他爺爺杜審言就是個狂人。
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為“文章四友”,在武則天時期,杜審言算得上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一代文宗。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譽為初唐五律第一。
蘇味道是蘇軾的先祖,有一次,杜審言與蘇味道一起參加官員預選試判。杜審言出來以後説:“蘇味道一定會死。”人們很驚訝,問他為什麼,他得意地説:“蘇味道看到我寫的判詞,會羞死。”杜審言經常誇自己的文章之好,屈原、宋玉都比不上他,他的書法之好,王羲之都比不上他。
這位狂人直到臨終,不改狂人本色。他病重時,著名詩人宋之問等人去看望他,他跟宋之問等人説:“我要死了,對你們來説是好事,我不死,你們在文壇上永遠混不出頭,我死了,你們就可以混出頭了,可惜到沒有一個可以接我班的人。”
杜甫經常誇他爺爺:“吾祖詩冠古”,我爺爺的詩歌,自古以來沒人趕得上。
杜甫也經常誇他自己:“詩是吾家事”“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寫詩是我們家的看家本領,我七歲就會寫詩,開口吟詠鳳凰,九歲就能寫大字,詩文寫了一布囊。
杜甫曾經寫《飲中八仙歌》,讚頌李白等八位唐朝著名的酒鬼,對李白,他尤為稱頌,他讚美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杜甫為什麼讚美李白?因為他自己也是個喝了酒誰也不怕的狂人。
唐代文學家李華説杜甫“郎官叢裏作狂歌,丞相閣中常醉卧。”這就是在長安城裏混人緣的杜甫的形象。一個這樣的杜甫,難怪跟李白一樣,在官場上混不開。
杜甫晚年,依附老友嚴武,靠嚴武的接濟過日子。嚴武家與杜甫家是世交,就這樣,他對嚴武也不尊重,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坐到嚴武的坐牀上,瞪着眼説:“嚴挺之竟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臉上沒發作,心裏氣得不行。有一天,他下決心要殺死杜甫,臨出門,帽子被簾子鈎住,他母親聽説兒子要殺故人之子,跑出來阻止嚴武,嚴武才給杜甫留了條命。
杜甫晚年寫了首《狂夫》,詩中那個“欲填溝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的狂夫就是他自己。
三
不難看出來,李白與杜甫的性格是很接近的。
李白賜金還山,路過洛陽,與杜甫一見傾心,兩人同遊梁宋,第二年又同遊東魯。在天才縱橫的李白面前,杜甫謙虛得像個小迷弟。兩人分手以後,李白給杜甫寄過一首詩,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哪怕李白收不到,他也寫個不停。
他誇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聽説李白受永王事件牽連,流放夜郎,自己都吃上飯的杜甫整天掛念着李白,每天晚上做夢夢見李白,憐憫李白一生懷才不遇,怕李白遭遇意外。
這就是杜甫雖然狂妄,我們不反感他的原因。
他狂,是他有狂傲的資本。對比他更有資本的人,他不嫉妒,而是發於內心的敬重。
杜甫的運氣非常不好,他準備出仕時,唐玄宗已到晚年,把朝政託付給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奸相。有一年,唐玄宗下令徵求人才,杜甫興沖沖參加了選拔考試,誰知主持考試的李林甫一個也沒有錄取,他向唐玄宗祝賀道:“野無遺賢”。杜甫就這樣失去了一個改變命運的大好機會。
人到中年,杜甫不幸趕上了安史之亂,只好帶着妻子兒女東奔西走,顛沛流離。有段時間他逃到秦州山中,他不得不親自砍柴,在山上撿橡子勉強餬口。寒風裏,他一頭亂糟糟的白髮,一件破破爛爛的短衣遮不住兩腿,手腳都凍裂了。有時找不到吃的東西,一家人只能餓得倚牆呻吟。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髮垂過耳。
歲拾橡慄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裏。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
晚年他漂泊在成都,也是經常餓得吃不上飯: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
不是他的兒子不知父子之禮,而是餓得受不了,只好在門口一邊哭着一邊嚷着罵着跟父母要飯吃。四壁空空的杜甫夫婦什麼也拿不出來,只好面面相覷。
這樣的詩句真是讓人讀着落淚。
因為生活困頓,缺乏營養,杜甫才四十來歲就頭髮全白了,頭髮稀稀疏疏,“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幾乎用簪子挽不起來。
現在的杜甫像上都戴着帽子,戴帽子是有身份的象徵,還有個原因就是杜甫頭上亂糟糟一頭短髮,不畫上帽子,畫出來像個野人,不好看。
值得一説的是,杜甫雖然狂傲,但他有一顆純真善良的心,他對別人的苦難有發於內心的同情。他寫的《三吏》《三別》,對底層人民的苦難感同身受,儘管徵發兵役、徭役這種苦差事永遠輪不到士族出身的杜甫身上。
杜甫對他的苦難,哀而不怨,他愁苦,哀嘆,但他沒有怨恨,沒有戾氣。
他的心,始終是高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