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時期,有無數梟雄割據一方。在各路諸侯中,不乏有一些天下聞名的漢室宗親,他們依靠自己的出身,在創業之初便很快積累到了一些原始資本。比如最早割據益州劉焉、劉璋父子,雄踞荊州的劉表,以及流竄於中原各地的劉備。但鮮為人知的是,在當時還有一位著名的漢室宗親,名叫劉虞。
儘管在頗有影響力的《三國演義》,劉虞並沒有出現過;但他在漢末時期,還是有一定分量的。劉虞曾出任幽州牧,他對漢末時期的中原局勢,也產生過不少影響。袁紹和韓馥曾打算擁戴劉虞為皇帝,而公孫瓚卻和劉虞生死相見。
劉虞,字伯安,東海郯縣(今山東郯城縣)人。由於劉虞是皇族出身,所以他在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據《後漢書?劉虞傳》記載,很大多數世家子弟一樣,劉虞也是舉孝廉出身,後因政績出色被朝廷擢升為幽州刺史。幽州靠近北疆,在劉虞治理幽州之時,當地的治安得到了有效保障。故而“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餘、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悦之”。由此可見,劉虞在幽州任職期間,便憑藉自身出色的政績,成功積累了一批羣眾基礎。
不久之後,劉虞犯了個小錯,被朝廷暫時免去了官職。直到黃巾軍起義爆發後,劉虞才被朝廷重新任命為甘陵國相,前往災區安撫難民。中平五年(公元188年),中山國相張純、太山太守張舉與烏桓大人舉兵發動叛亂,並在青州、冀州等地作亂。由於劉虞在北方有着很高的威望,所以朝廷再次任命其為幽州牧,並令其自行組建部隊,前去阻擊賊軍。在公孫瓚、劉虞等人的多方絞殺之下,叛軍很快便被除掉了。而此時的劉虞,則再次回到了幽州。
幽州本來很窮,常年需要青州、冀州的補貼。劉虞來到幽州後,開始着手發展當地的經濟。在劉虞的有效治理之下,原本貧窮落後的幽州,也開始自給自足,並且吸引了外地的流民紛紛加入。“(劉虞)勸督農植,開上谷胡市之利,通漁陽鹽鐵之饒,民悦年登,谷石三十。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皆收視温恤,為安立生業,流民皆忘其遷徙。”更令人敬佩的是,劉虞作為幽州的最高長官,還是朝廷的太尉,可他卻始終秉持着節約樸素的習慣,進而在幽州引導了一股清廉之風:“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
不得不説,劉虞的品格的確不俗。早在袁紹組建關東聯軍之時,他便打算與冀州牧韓馥一同商量,要將劉虞擁戴為新的皇帝。但劉虞忠於漢室,看出了袁紹的狼子野心,便斷然拒絕了這個看似天大餡餅的提議。不久之後,劉虞為了保護幽州安穩,又和公孫瓚鬥了起來。從當時局勢上來看,劉虞和公孫瓚的相鬥,是一個必然性的結果。
首先是利益衝突。在公孫瓚征討烏桓之時,他在名義上是受到劉虞管轄的。但頗有想法的公孫瓚並不滿足於現狀,他不僅多次與劉虞唱反調,還放任部曲騷擾百姓:“瓚但務會徒眾以自強大,而縱任部曲,頗侵擾百姓,而虞為政仁愛,念利民物,由是與瓚漸不相平。”就這樣,愛民如子的劉虞逐漸和粗暴勇猛的公孫瓚產生了嫌隙。
其次,兩人面對胡人的態度也有所不同。劉虞是比較開明的,在他治理幽州期間,他並不反外族與漢族之間有着正常貿易來往。因此在面對胡族之時,劉虞主張安撫政策,並且得到了他們的愛戴。但反觀公孫瓚,他因為幼年經歷,對胡人深惡痛絕,《後漢書?公孫瓚傳》中曾提到,“(公孫)瓚志掃滅烏桓”,正因如此,公孫瓚才主張暴力鎮壓胡人,用武力將他們征服。而據《三國志?公孫瓚》注引《魏氏春秋》記載,公孫瓚曾對劉虞進言道:“胡夷難御,當因不賓而討之,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為了破壞劉虞和外族之間的友好交流,公孫瓚竟然派人秘密殺死這些使者。這樣一來,劉虞對公孫瓚的態度也越發不滿。
時間一久,公孫瓚和劉虞的矛盾,也越來越深,甚至雙方已經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據《後漢書?公孫瓚傳》記載:“(劉虞)奉章陳其暴掠之罪,瓚亦上虞稟糧不周,二奏交馳,互相非毀。”在中原形式多變之時,一向勇猛精進的公孫瓚選擇進軍冀州,和袁紹相爭。但在幽州據守的劉虞,卻選擇了自保的態度,不再過問中原局勢。不久之後,公孫瓚爭奪冀州失敗,損失慘重的他只好暫時退回了冀州。而一向實行仁政的劉虞,此時卻因為一時猶豫,並沒有選擇對公孫瓚下手。
不曾想到,公孫瓚喘過氣來,他一邊惱怒劉虞的坐視不理,一邊又對經濟回暖的幽州,產生出了覬覦之心。在此情形之下,公孫瓚試圖吞併掉幽州的舉動,也更加明顯。對此,老好人劉虞終於決定反擊。他憑藉自己在幽州的聲望,成功將公孫瓚的部隊給包圍了起來。不過,劉虞還是有些優柔寡斷,他不捨得將公孫瓚的部隊給全部殲滅,也不捨得因為戰亂損壞百姓的房屋。就這樣,公孫瓚抓住了這個機會,竟然做了一次成功的“困獸之鬥”,反而將劉虞的手下給擊敗。不久以後,劉虞一家慘遭公孫瓚殺害,後者也正式接管了整個幽州。
參考書籍:《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