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這個問題有點意思,但結論也不全對。首先沙俄和英法殖民目的不同決定了方式的差別。英法由於海軍發達,所以英法通常是隨着地理大發現開拓海外殖民地;而沙俄是陸權強國所以只能沿着歐亞大陸不斷的蠶食擴張。英法殖民與治理方式相對沙俄來説比較温和,發達的資本主義需要對殖民地資源、財富進行掠奪和傾銷工業品;而沙俄以掠奪農奴、珍貴毛皮以及尋找温暖的出海口為目的,所以通常以掠奪領土為主。所以英法在事不可為的情況下放棄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依然保留了少部分海外殖民地。獨立出去的英語系國家依然英聯邦這種形式的鬆散聯盟;而沙俄則是直接掠奪領土,鄰里間矛盾通常都比較尖鋭所以朋友相對較少。雖然沙俄鞏固了大部分擴張成果,但是類似阿拉斯加以及原蘇聯加盟獨立的共和國也都以各種形式脱離俄羅斯獨立建國。所以説不是俄國保持住了所有擴張成果,也有丟失;而英法也沒有完全丟失海外領地。
其實英法以及俄國在工業水平、社會制度、海軍強大程度都有比較大的差別,這些都使得英法和俄國之間的擴張方式、目的、以及運作模式都有比較大的差別。這些因素客觀上決定了多年以後英法俄與侵佔土地之間的關係和最終結果。下面我們從幾個維度和層面有針對性地闡述殖民結果與這些因素的關係。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國家經歷導致在大航海時代來臨時,英法和俄國走上了不同的擴張方式
英法都毗鄰大西洋、都有漫長的海岸線,所以對於海戰都不陌生。所以當第一代航海強國西班牙、葡萄牙通過地理大發現縱橫美洲的時候,英法也逐漸開始了自己對海外殖民地的探索。尤其是在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擊敗以後,英國作為後崛起的海上霸主開始稱霸四海數百年的歷程。英法都參與到北美殖民的過程中,只不過在七年戰爭中法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割讓給英國)。所以法國才不得不捨棄肥沃富庶的北美,開始深耕西部非洲和印度支那。
而沙俄本來就是內陸國,直到18世紀才在彼得一世的統治下通過北方戰爭擊敗瑞典獲得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雖然後世沙俄屢屢為出海口二戰,但是俄國的海洋意識相對英法來説要淡泊很多。海洋意識淡薄導致海軍的不發達,進而影響到海外擴張。所以沙俄只能通過毗鄰的鄰國進行簡單粗暴的陸地擴張。
社會制度、工業水平導致英法和俄國擴張方式和擴張目大相徑庭
隨着英法工業革命的進行,英法都進入發達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道。快速發展的資本主義急需資源和礦產以及海量商品傾銷的龐大市場。這客觀上推動了英法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擴張方式是以掠奪為主:也就是説英法基本操作是從殖民地掠奪工業資源、礦產然後回國加工成產品後向殖民地傾銷,賺取鉅額利潤支撐國力提升。所以英法可以稱雄歐洲百餘年,直到德國崛起一戰爆發。
而俄國主要是擴充土地尋找出海口,所以同北方的瑞典、南方的奧斯曼帝國進行長期的戰爭;沙俄國內的封建農奴制沒有大量工業品的產出,所以也不需要成熟富庶的國土進行分銷。而農奴制需要的農奴以及對西伯利亞珍貴毛皮對財政的補貼兩種因素的疊加,讓沙俄在西伯利亞向東擴張的路上快馬揚鞭。不要小看珍貴毛皮資源,巔峯時期毛皮交易税佔據沙俄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僅僅西伯利亞汗國被征服當年的賦税就高達20萬張毛皮。
所以兩種制度、工業水平導致了沙俄和英法擴張方式、目的的截然不同。
對擴張土地的管理方式導致英法和俄國戰後版圖、和佔領區關係的緊張程度截然不同
英法對於殖民地管理相對温和:一般採用本國設置殖民地派出機構,用殖民地當地人蔘與管理所以阻力較小。即便在殖民地獨立後依然和宗主國保持了不錯的關係,比如英聯邦。而沙俄對於土地來説基本上採用野蠻的方式,把當地人趕走後進行移民鞏固國土。所以沙俄鄰國基本上都受到他的侵略,所以俄國與鄰國的關係比較緊張。
小結:
英法兩國在二戰後依然保持了部分海外領地,所以説只有俄國保持了擴張成果的結論有所缺陷。而俄國也遭遇國售賣阿拉斯加以及加盟國的獨立過程,所以所謂保持擴張成果也不太客觀。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