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選擇畢業後回到國內生活的海歸來説,能否調整好自己的整體狀態對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生活質量至關重要。身為一名海歸的筆者將結合自己的經驗,從4個方面就此話題提出一些建議。
社 交
海歸在日常生活中首先需要調整的就是社交方式。
筆者和許多有過在歐美國家生活經歷的朋友們一樣,回國後或多或少都能體會到,西方社會的社交模式和國內有着較為明顯的差異。
在國外,都市生活中有時會呈現“原子化”特徵,即個人生活在較大程度上處於獨立狀態。一方面,個人成年後如果有條件會傾向於離開父母獨自生活,而在學校與職場中,同學、同事間的關係也較為疏離,除非志同道合,否則在離開校園或公司後,大家彼此之間聯繫並不緊密。
有些留學生在國外習慣了這樣的文化環境,甫一回國,有時會對人際交往中一些缺乏“距離感”的舉動或話題感到不適應,甚至產生反感。因此,海歸回國後在社交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主動嘗試改變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逐漸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心 態
調整心態,是留學生回國前需要做好的準備工作之一,為的是儘量避免回國後可能出現的心理落差。
在求職階段,不少留學生在潛意識裏會認為自己的綜合能力“勝人一籌”,在求職市場上擁有“隱形優勢”,但現實卻潑來了冷水。隨着留學生人數的增多,海歸的職場“含金量”不復從前,除了名校海歸仍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外,一些不那麼知名的海外院校畢業的海歸很可能會在求職市場“遇冷”。
正式步入職場後,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才是脱穎而出的關鍵。毋庸諱言,在一些熱門行業,國內外的薪資水平仍存在差距,而這很可能讓海歸產生落差,需要自我調整心態。如果所在行業前景長期看好,可以在薪資和待遇上做適當妥協,畢竟,積累工作經驗是在職場發展的基礎。
專 業
受國內外教育系統不同的影響,很多留學生在申請學校時為了拓展就業方向而選擇“熱門專業”或者“混合專業”,卻由於對國內主要相關行業的信息瞭解較少,回國求職時遭遇不順。
《2016中國海歸就業調查報告》相關數據曾顯示,在被調查的海歸中,僅有47.6%的人認為自己有清晰的職業規劃,42.2%的受訪者“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且不清楚今後的發展方向。
求職時,大家又會遇到一個新問題:是在國外工作幾年積累經驗後歸國,還是畢業後直接回國求職?結合幾位學長和校友的經歷,筆者認為,這主要取決於所學專業在國內市場上的就業行情和短期前景。比如,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如果有海外就業經驗則有助於提高競爭力,若有機會可以進入對口工作崗位積累經驗。但是,一些對周邊社會資源依賴較高的職業,在國外工作的時間越長,潛在“轉型成本”就越高,這類專業的學生不妨儘早回國求職,在國內積累社會資源。
另外,一些專業因為國內外在工作中使用、參考的系統和理論不完全相同,也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這需要海歸在國內工作時儘快完成轉型,適應國內環境。
職 場
職場,是留學生回國後專業技能應用的具體場所,環境的變化會帶來一系列變化,個人性格是否與企業文化“合拍”、價值觀是否與企業文化契合,這些都對做好工作至關重要。國內外的職場文化也存在着不小差異。
一些海歸坦言,自己留學所在國對私人時間和工作時間有着明確的界限,除少數特殊行業外,職員在下班時間享受個人自由,不會回應上級或同事與工作相關的電話或電子郵件。在國內,一些企業上班、下班界限不明,有的公司常常加班、有的領導習慣在工作時間之外向員工佈置工作。這些差異都需要海歸在求職時和在工作中格外注意。
與此同時,選擇入職企業,也要結合個人工作習慣進行優先排序——民營企業種類繁多,一些小企業工作壓力大、但職場新人可能會在扁平化管理中獲得更多機會;國有企業崗位穩定,但有時存在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的問題,這些都需要海歸權衡利弊,綜合考量。
總之,海歸回國後將面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轉型,能否平衡壓力、結合自身狀況制定合適的職業規劃,這事關前途。及時做出適應和調整,會為其在國內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堅實、穩固的基礎,也會增加回國的幸福感、獲得感。(孫嘉熙)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0月28日 第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