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太極拳之皇城派與鄉間派(二)太極拳的純柔、純剛、剛柔相濟

太極拳分化出皇城派與鄉間派,由來已久。而且由於皇城京都自帶的“高大上”影響力,終使皇城一脈的太極拳練法、理念成為傳播的主流,

在1923年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中,就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太極拳流傳實況,可知當年的太極拳皇城派與鄉間派的分野,由來已久矣。

摘錄如下:

其一 “班侯傳廣平之拳剛柔相濟,傳北京之拳則純柔。其弟子陳某隨班侯至都,見京派之異,密請於班侯,云云”。

其二 予遇郝為真弟子閻志高於津門,在民國八年(1919年)。------閻志高亦深以練太極而純柔者異。曰:“不丟不頂,太極意也。如以不丟不頂為極則而恪守不化,則牽動四兩撥千斤之妙用,且湮矣(埋沒消逝)”

論太極拳之皇城派與鄉間派(二)太極拳的純柔、純剛、剛柔相濟

北京的皇城派純柔,原本在北京稱之為“太極功”,不叫“太極拳”,1921年的許禹生《太極拳勢圖解》一書中有説明。稱作“太極功”,不叫“太極拳”,也許真的一開始就是作為大清朝的“摔跤”的輔助練功法的。這也能很好地解釋在1929年的全國武術擂台賽中,京城太極拳名聲大而戰績不盡人意的原因了。

楊班侯一生大半居於廣平鄉間,郝為真弟子閻志高所學也是源於廣平的武禹襄、李亦畬,這都是鄉間派的太極拳,也是遵循原始《太極拳譜》的完整太極拳。

鄉間派完整的太極拳才是陰陽相濟,才叫太極拳

最早的完整太極拳發源於廣平,以《太極拳譜》的誕生地為歸依。太極拳是遵循古典“無極、太極、陰陽”哲理的高深拳術。《太極拳論》雲,須先識陰陽,然後陰陽相濟而為太極,最後從心所欲進入無極。

所以完整的太極拳應該包括三種練法:純柔偏陰,純剛偏陽,剛柔合一陰陽相濟的太極。

皇城派的大弓步、大馬步、松腰的身法步法,就是純柔偏陰的練法。

勁起於足跟、主宰於腰、形於手,實足單重、腰緊有力的身法步法,就是純剛偏陽的練法。

陰陽相濟的練法,就是《太極拳譜》“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的身法步法。

皇城派是偏柔偏陰的不完整的太極拳,卻又影響着絕大多數的太極拳愛好者,是剪裁版、特供版的太極拳

論太極拳之皇城派與鄉間派(二)太極拳的純柔、純剛、剛柔相濟

純柔偏陰、松腰的練法,是以練腰以上的上半截為主;純剛偏陽、腰緊有力的練法,是以練腰以下的下三路為主。

剛柔合為一體的練法,則是陰陽相濟勁聚於腰而為太極。超出於陰、陽練法之上,手上輕靈,腳下騰虛,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純柔偏陰,是三種練法中最不吃苦、見效最慢的練法,所以緩慢柔和,優雅沉靜,是適應了皇城京都的上層社會的習氣,武可以助益於摔跤娛樂,文可以消化飲食,舒筋活血。源自上流社會的流行風尚,必然是名滿京華。

太極拳起源於廣平,傳授於京都,本就是為了謀生,非是傳道授業,因人、因時而教,實在是明智之舉。然後太極拳的皇城派與原始鄉間派練法、理念、目的各自不同、分道揚鑣也就有其必然的理由了。

這種皇城派純柔練法是剪裁版的、特供版的、不完整的太極拳。

只是如此而後,失卻中和、偏於陰柔的皇城“太極拳”大行其道,而作為正統學術、合乎天道哲理的原創太極拳卻要蒙受被曲解、被邊緣化。

所以説,站在《太極拳譜》的立場來説,太極拳出道即是巔峯,同時也開始分化、迎合世俗,並最終世俗戰勝正統學術。

論太極拳之皇城派與鄉間派(二)太極拳的純柔、純剛、剛柔相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73 字。

轉載請註明: 論太極拳之皇城派與鄉間派(二)太極拳的純柔、純剛、剛柔相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