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光明日報:炒作高考高分為何屢禁不止?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經典

“今年盛產優質大果率高達近95%,其中超級大果(超過600克重)有近600顆,還有近30顆頂級果王。”如果單看內容,人們還真以為是大豐收。然而,這不過是一些地方宣傳高分考生又玩出的新花樣罷了,用芒果、玉米、桃子、螃蟹等暗喻高考成績的做法層出不窮。

教育部門為何要三令五申禁止宣傳“高考狀元”“高分考生”?從學校的角度來講,培養出高分考生、高考狀元,當然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從考生和家長的角度來説,誰不喜歡考高分、成狀元呢?對於公眾來説,高分、狀元是評價學校最直觀的標尺……這都是一種正常的社會心理。而問題在於,這種宣傳炒作變了味,產生了更多的負面影響。

一些商家、學校對高考成績進行炒作,搞的是“高考搭台、經濟唱戲”,背後關注的不是育人,而是利益。由此,形成了“唯分數”“唯清北”的扭曲教育質量觀和教育政績觀,並以此為辦學指揮棒。在這種扭曲的教育評價體系下,對分數的關注取代了對成長的關注,對部分學生的關注取代了對全體考生的關注。隨着這種觀念的層層向下傳導,抬高了家長對分數的焦慮和對孩子成長培養的功利化,導致了基礎教育階段的內卷和內耗不斷加劇,孩子和家長都苦不堪言。甚至出現高考“僱傭兵”現象,可謂扭曲的教育質量觀和教育政績觀的極端化呈現。

根本而言,宣傳炒作“高考狀元”“高考喜報”“高考升學率”“高分考生”還是評價機制在發生作用。“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從現實來看,禁令再多也很難完全禁絕各類違規宣傳炒作。因而,從評價機制入手,嚴禁各地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以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禁止將升學率與教師評優評先及職稱晉升掛鈎,斬斷背後的利益鏈條,把這些規定落到實處,扭轉學校、教師的教育質量觀、育人觀,才能釜底抽薪。同時,進一步推進分類考試、綜合評價的高考改革,告別“唯分數”的片面應試評價取向,炒作高分的衝動才將弱化。

炒作高考高分之所以有市場,背後還是短視、功利化的成長觀,把分數視作學生成長的全部,視作教育的終極目標。而實際上,高考沒法一考定終身,成績僅僅代表一次重大考試的表現,影響的只是當下進入什麼樣的學校學習,而無法完全決定一個人未來的人生走向,始終保持學習進取的姿態,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才能持續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當這些常識真正深入人心,不管是對高分考生還是對高考狀元的炒作,或許才能真正降温。(作者: 李一陵)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