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公元1067年,年僅19歲的宋神宗趙頊從死去的父親英宗手中繼承了大宋的皇位,此時的宋王朝已經走過了鼎盛時期,每年鉅額的軍費開支、龐大臃腫的官僚體系都讓國家入不敷出,年幼的他不得不思考怎麼樣才能擺脱眼前的這些困境。

他找來了三朝元老富弼,滿懷激情地向他詢問怎樣才能富國強兵?

富弼的回答十分簡單:“陛下即位之初,當佈德行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

滿腔熱血的神宗,一下感覺被水澆了個透心涼,這並不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年輕人希望得到的答案,他需要找到更得力的幫手,一個可以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臣子,然後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經過了20多年曆練的王安石,意識到了宋朝內部潛伏着的諸多矛盾和危機,於是他將自己改革的具體意見和辦法寫成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但是仁宗皇帝似乎並沒有打算要改變現狀,加上忙於立儲,王安石的這份萬言書遞交以後就沒有了下文,但他不知道的是這份《言事書》卻打動了另一個年輕的皇子,那就是此時尚未繼位的宋神宗趙頊。

神宗身邊的親信韓維是王安石的崇拜者,在給神宗講解史書時,每每到神宗稱號時,就説:“這不是我的觀點,而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見解。”長此以往,雖然趙頊沒有見過王安石,在心中卻已經對他有了敬仰之情,這次看過王安石的那篇《言事書》之後,非常讚賞王安石的見解,也讓王安石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

當神宗打定主意開始尋找能幫助自己的臣子以後,就將王安石任命為江寧知府,沒過多久又將他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公元1068年4月,王安石奉命入京。神宗一聽王安石來京,突然變得 異常興奮,立即召其進宮。詢問王安石有關財政經濟、政治以及軍事上的改革策略,聽完以後年輕的神宗對王安石表示了深深地感謝,似乎王安石是上天派來的,能和自己成就大業的人。而王安石也被神宗富國強兵以及勵精圖治的遠大抱負所折服,真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君臣二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熙寧二年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事宜。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並提議變法,得到了宋神宗的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由王安石和陳昇之共同掌管。王安石委任呂惠卿承擔條例司的日常事務,派遣提舉官四十多人,頒行新法。

王安石懷着一顆忠誠報國之心主持變法,雖然是宰相,但王安石在生活方面卻非常樸素,從來都不主動貪污,也不接受下級官吏送來的禮物。這種大公無私、盡忠職守的精神感動了宋神宗,在他的心裏,王安石已經不再是一位普通臣子,而是能和自己同甘共苦的良師益友,兩個人之間的關係也遠遠超越了君臣之誼。

熙寧重寶正是因為宋神宗對王安石的信任,使得變法得以迅速實行。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均輸、青苗、農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方田均税、保馬等諸項新法相繼出台。這些新法涉及的方面比較廣泛,幾乎涵蓋社會的各個方面。

這場變法使得宋王朝又重新恢復了生機與活力。新法的實行,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社會生產力有了巨大發展,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全國高達7億畝,單位面積產量普遍提高,多種礦產品產量為漢代、唐中葉的數倍至數十倍,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宋朝軍隊的戰鬥力也有明顯提高。然而,變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坎坷,神宗和王安石不得不面臨着巨大的考驗。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新法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爭。

司馬光之前也曾經多次向宋神宗進言,要求從用人和理財方面來緩解已經出現的各種弊端但是令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是,隨着變法逐漸深入,司馬光和支持變法的王安石之間分歧也越來越大。兩個人在竭誠為國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從具體操作的措施上出現了問題,兩人各持己見。

也正是因為彼此之間的意見不同,變法派和守舊派之間展開了異常強烈的鬥爭,不單單是朝中的司馬光、範鎮和趙瞻紛紛上書表示對新法的不同看法,連在京外的韓琦和富弼等重臣元老也都接連不斷地向宋神宗闡述自己對王安石以及新法的不滿。

朝堂之上,司馬光與呂惠卿因為青苗法在宋神宗的面前爭論不休。御史中丞呂誨控訴王安石變法十大過失,與王安石意見不合的御史劉述、劉琦、等10多人都相繼離開了朝廷。

宋神宗預料到推行變法會遇到阻力,但守舊派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卻是他始料未及的。與此同時,另一股勢力也在不斷的阻擾着變法,那就是來自宗室以及外戚的巨大壓力。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許多的宗室和外戚的切身利益在新法實行之後受到了嚴重的損傷。

比如:變革宗室子弟的任官制度,這條新法讓不少的遠房金枝玉葉喪失了原本可以得到官職的機會,導致他們內心對新法強烈的不滿,這些宗室子弟為了奪回這些機會不單單向朝廷上書,比較激進的人選擇了直接找王安石討要説法,半路就攔住他的馬,對他説:“我們同皇上都是一個祖先,請相公不要為難我們。

兩宮皇后、親王為首的宗室外戚,更是尋找一切機會詆譭新法。

有一次,宋神宗與弟弟岐王趙顥、嘉王趙額一塊玩擊球的遊戲,既然是玩遊戲,當然就有些賭注了,思量了半天,最終雙方以玉帶為賭注。但是嘉王卻説:“如果我勝了,我不要玉帶,我要廢除青苗、免役法。” 宋神宗覺得很無語,一時間連玩遊戲的興趣都沒有了。

曹太后一直堅持“祖宗法度不宜輕改”,在最緊張激烈的變法爭論之時,兩宮的皇太后在神宗的面前哭訴“王安石變法,實際上是在變亂天下!”宋神宗跟祖母之間的感情之前非常好,如今看到祖母傷心難過,心裏也覺得十分內疚,站在一邊的岐王趙顥順水推舟,勸説神宗遵從太后的意思,新法無法帶來什麼好處。神宗心煩意亂,當即怒斥岐王:“是我在敗壞天下,那你來幹好了!”岐王惶恐,不自覺就哭了起來。面臨着朝廷和後宮的雙重阻力,神宗內心受到的壓力以及煎熬真的是可想而知。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公元1074年,北方發生了一場大旱災,饑民流離失所,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為此神宗憂心忡忡,傷透了腦筋,在反對派的一再鼓吹下,於是他開始相信這些可能真的是上天的某種警告,並且反思自己繼位以來所實行的一系列新法。監安上門鄭俠,一直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趁這次大災之際,向神宗呈上了一幅流民圖,神宗頓時被圖中所描繪的景象震動,那幅圖畫中百姓賣兒鬻女,流離失所的景象慘不忍睹。

年輕的神宗沒有想到,他原本只是想通過變法,改善百姓的生活,好讓他們可以安居樂業,但是變法的推行卻起到了反面效果。第二天,他下令暫罷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18項法令。雖然這些法令不久就在呂惠卿、鄧綰等人的要求下漸漸恢復,但是,神宗和王安石之間的意見也開始有了分歧,產生了裂痕,君臣之間建立起的信任此刻受到了十分艱鉅的考驗。

反對派在神宗的行動中看到了推翻新法的大好良機,於是他們加大了對王安石和新法的抨擊。在這種巨大的反對聲浪之下,王安石終於如他們所願,向神宗提出了辭呈。開始神宗不同意,雖然他們之間產生了裂痕,但畢竟是為同一個夢想奮鬥過的良師益友。不料王安石執意要回家休養,神宗拗不過他,只得同意了王安石的請辭,但要求他推薦官員代替參知政事之職,王安石安排了韓絳和呂惠卿一同主持朝廷的事物。公元 1075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辭去宰相之職,出知江寧府。

公元1076年2月,王安石奉命回京復職。此時將近而立之年的神宗,這位當初的少年天子,在將近10年的經歷當中日趨成熟,對於變法,有了他自己更深刻的理解和打算,不再像之前一樣,什麼事都依靠王安石。於是君臣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改革的道路也走得更加困難了。

公元1077年6月,王安石的愛子王霧因病不幸去世,這對於王安石來説是個非常大的打擊。王安石又一次堅決地辭職求退,神宗於十月第二次將王安石的相位罷免。雄心壯志未得酬的王安石,帶着滿腹的悲傷和遺憾再次離開了京城,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隱退在金陵,潛心學問,不問世事。

而神宗的改革並沒有因為王安石的離開而放棄。就在王安石第二次罷相之後的第二年,神宗改年號為“元豐”,從幕後到前台,親自主持變法。但是,變法的道路卻依舊沒能一帆風順,神宗親自主持新法之後,同樣遭到朝中羣臣的爭議。於是,他決定狠下心實行更加強硬的手段來繼續推行新法,嚴厲懲罰那些反對變法的官吏。“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不幸成為這次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熙寧元年,曾任建昌軍司理參軍的王韶給神宗上了三篇《平戎策》,《平戎策》中提出朝廷應該先收復河湟,使西夏腹背受敵;再控制羌族諸部和吐蕃,孤立西夏狀態;最後再發動進攻,這樣就可以徹底征服西夏。神宗非常贊同王韶的分析和戰略戰術,其主張後來變成宋朝對西夏用兵的主要方針。同時,原本默默無聞的王韶因這 篇《平戎策》而得到神宗的大力賞識,被委以重任,前往西北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公元1072年8月,王韶被任命為洮河安撫司的長官,開始經營河州、湟州地區。在河湟地域,當地有個勢力很大的吐蕃部落,它一直是宋、遼和西夏極力討好、拉攏的對象,到了秦州之後的王韶,瞭解到最大的部落是青唐城的俞龍珂,於是王韶只帶着幾個人來到俞龍珂的營帳,對他分析了當下的局勢,並勸其歸順,為了表示誠意,還留宿在他的帳中。為此頗受感動的俞龍珂,不久便率部下12萬人全部歸順了宋朝。神宗還賜名俞龍珂為包順,王韶在他的全力支持下得以深人吐蕃各部,掃平了收復河湟的道路。

公元1073年5月,神宗把古渭寨升為通遠軍,命王韶知軍事,打算以此為基地,鞏固隴右,打擊西夏。王韶訓練軍隊的同時,還開墾荒地,大力發展邊貿,把這裏經營得有條不紊、有聲有色。7月,王韶率軍西進,進攻武勝城,並在此築城,改名為熙州。並在熙州周圍修建了很多橋樑與城堡,為宋軍西進和南下奠定了基地。熙寧六年,王韶又率軍攻克河州,岷、宕、挑、疊州的羌酋紛紛歸順宋朝,這無疑是北宋王朝數十年來一次巨大的勝利。熙河一戰,不僅阻止了西夏的南侵,並且極大的鼓舞了神宗收復失地、重振國威的信心。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公元1081年4月,西夏發生政變,西夏國主秉常被囚,梁太后執政。宋神宗認為這是到了討伐西夏的最好時機,立刻集結30萬兵力,分五路大舉進攻西夏。然而戰爭並沒有設想的那麼順利。功夏的戰事異常激烈,缺糧斷水的宋軍最終損失慘重。而此次戰役的失敗,並沒有讓宋神宗灰心喪氣,反而更加堅定消滅西夏的願望,他要醖釀一場規模更加龐大的軍事行動。

公元1082年7月,宋神宗採納了給事中徐禧的意見,計劃在橫山要衝築永樂城,希望以此為戰爭的根據地,直逼興慶府。9月,永樂城剛建好就遭到西夏精兵的進攻, 宋軍大敗,最終城池被攻陷,徐禧和守城將士幾乎全部戰死,跟隨徐禧一同前去建城的民夫全部被殺。正在就寢的神宗收到戰役失敗的消息時,不停地繞牀榻疾走,一整夜都沒有睡着,從此便染上了疾病。

靈武之役的失敗,讓宋神宗的心理遭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原本信心滿滿地準備將西夏一舉消滅,一雪前恥,到頭來卻是落到如此悲慘的局面。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這一次,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在肉體上,他幾乎被徹底擊垮。

公元1085年正月初,宋神宗的病情逐漸惡化。朝中大臣亂成一團,王珪 等人開始勸神宗早日立皇太子。此時的神宗也有了一種不祥的預感,無奈地點頭同意。於是神宗第六個兒子趙慵,改名為“煦”,被立為皇太子,由皇太后暫為處理國家大事。

一生憂國憂民的宋神宗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熱情都投入到這場大變法之中,為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而努力着。然而當這些夢想被現實的殘酷打破,神宗的人生也走到了盡頭。這年3月,滿懷壯志的神宗帶着深深的遺憾離開了這個讓他心痛的世界,年僅37歲。在神宗去世後不久,他耗盡一生心血的新法,被他的母親高太后廢除,他所取得熙河之地也被悉數還給了西夏。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無疑,宋神宗是站在北宋歷史轉折點上的關鍵人物,他所倡導推行的變法,精簡了龐大的官僚機構,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充實了國庫收入,為以後徽二宗的熙河開邊打下雄厚的國力基礎。他對變法的全力支持雖然偶爾有過動搖,但內心從未改變。宋朝歷代皇帝的當中具有如此進取心的除了開國皇帝趙匡胤或許只有他了。

然而一個人的夢想跟現實總會有不小的差距,作為皇帝他的既想解決國家所面臨的問題,又不能直接破壞祖宗所留下的各種規矩,那麼這樣的改革始終會有侷限性,面對宋朝當時積貧積弱的現狀,局部的改革也只能挽救一時的國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858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宋史上承前啓後的一代君主,一生勵精圖治,卻在37歲就英年早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