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國慶70週年閲兵、鍾南山院士通過視頻答‘疫’解惑……作為一名留學生,雖身處海外,但時時能感受到祖國日益強大帶給我們的驕傲和自豪。”劉翰霖説。
2018年,帶着親朋的期盼,劉翰霖前往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所知名大學求學。對他而言,異國求學是一次身心都在路上的旅行。4年來,雖然經歷了重重考驗,但他始終在困難和堅持中磨礪成長,在現實和夢想中尋找未來。
“作為青年留學生,我們要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途中學好本領、接力奔跑,牢記祖國對我們的期望,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優秀人才,不負韶華,強國有我,展現中國當代青年的青春力量。”劉翰霖對《民生週刊》記者説。
![留學,一次難忘的人生旅行](http://p1.nanmuxuan.com/images/e8/d68740108f9b5cc7.jpg)
▲青年留學生 劉翰霖
發明大賽打開新天地
説起自己的留學經歷,劉翰霖像是打開了話匣子:“積極應對學習和生活中一個又一個挑戰,這是一個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
00後的劉翰霖生於遼寧省遼陽市,從小就喜歡探索新鮮事物。上初中時,他喜歡上了發明創造,並痴迷於此。放學回到家就鑽進自己房間,上網查資料、買材料、搞發明。
2014年,學校組織參加瀋陽市青少年發明創造大賽。劉翰霖發現,人們露營時需要攜帶蓄電池維持帳篷內的照明,而這種電池攜帶不便,且電量持續時間短。於是,他發明出可以利用太陽能發電的照明燈,既穩定又節能。
最終,憑藉“一種具有環保燈的帳篷”,劉翰霖獲得瀋陽市青少年發明創造大賽初中組優秀獎。“希望通過自己的小小發明,增強大眾的節能環保意識。”劉翰霖説。
這次獲獎,為劉翰霖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從此,他更加熱愛思考、勤於鑽研,尤其關注環保相關議題。
2016年,劉翰霖與幾名瀋陽的中學生作為“環保達人”,一起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上,他們共同呼籲,為節能環保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環保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
踏石留痕
2018年,劉翰霖高中畢業,抱着開闊眼界、見見世面的想法,他決定出國留學。
劉翰霖清楚記得,開學第一課拿到教學大綱,裏面詳細介紹了本學期的課程安排、教學內容、作業要求、考試時間等,密密麻麻。4年來,劉翰霖始終堅持勤奮學習,一步一個腳印,紮實前行。
初到異國,語言是亟須攻克的難題。置身於純英語環境,劉翰霖感覺別人語速快,自己發音不標準,詞彙量也遠遠不夠。為此,他主動與當地學生交流,努力提升英語能力。
“我原來偏內向,不愛主動跟人打交道。但在求學過程中,要獨立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慢慢地,性格也變得開朗了。”劉翰霖説。
求學期間,劉翰霖被經濟學和統計學深深吸引,如飢似渴地學習相關知識。經常泡在圖書館,很晚才回去。為了寫好論文,他大量閲讀文獻,查找資料,再進行歸納、總結、分析,縝密論證。雖然不易,但他樂在其中,覺得再辛苦也值得。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儘管學業繁忙,劉翰霖仍把自己的課外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週末,他經常約上三五好友打乒乓球,抑或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感受異國風情和文化。
對於求學海外的青年學子來説,吃上一頓地道的家鄉菜是件幸福的事。每當想家時,他就喊上幾名好友一起涮火鍋、包餃子。這既可以慰藉思鄉之情,又可以犒勞一下自己的“中國胃”。
劉翰霖還經常邀請外國同學一起聚餐。大家坐在一塊,聊美食、談理想,漸漸地結交了不少朋友,也將中國文化介紹給外國同學。
搏擊風雨
疫情改變了劉翰霖的求學節奏。他的學習和生活像被拋入新的時間軸。學校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減少了,部分導師的“一對一”指導也轉為線上,“除了上課和買菜,基本都待在房間不出門。”
疫情帶來諸多不便,更讓劉翰霖感到友情、親情的可貴。身在異鄉,留學生們抱團互助,建立互助微信羣,還組團去超市購買物資,“缺什麼東西,在羣裏説一聲,大家一起想辦法。”劉翰霖説。
最讓他感到暖心的是來自祖國的關懷。大使館為留學生髮放防疫“健康包”,裏面有口罩、手套、醫用消毒紙巾等緊缺防疫物資。如果留學生遇到困難,還會及時提供各種支持與幫助。劉翰霖覺得,強大祖國的支撐,讓留學生感到無比自豪。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會是什麼味道。”而在劉翰霖看來,出國留學就像一盒苦中帶甜、甜中有苦的巧克力,咬下一口仔細品味,發現這是人生的味道。
5月初,劉翰霖大學畢業。畢業當天恰逢母親節,參加完畢業典禮的劉翰霖,第一件事就是與媽媽視頻連線:“老媽辛苦了!我在這裏會照顧好自己,搏擊風雨,早日長成你們期待的雄鷹。”
放下電話,面朝祖國的方向,劉翰霖深深鞠了一躬。
(□ 《民生週刊》記者 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