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淚珠,卻輸給孝順令千年嘆息

當金國的鐵騎踏平北宋東京都城時,宣告了一代北宋帝國徹底土崩瓦解,徽宗、欽宗兩任皇帝隨同大量的後宮妃子、文武百官被金兵扣押到金國;這對中原民族政權而言是一次極大的恥辱,甚至許多漢人在金兵攻破城池後,選擇羞愧自殺,殘餘的宋軍和大臣們逃到了南方並建立了南宋政權,也意味着宋朝得到了延續。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淚珠,卻輸給孝順令千年嘆息

可是南宋的建立只不過是延緩覆滅的時間而已,縱觀整個南宋帝國,能夠稱為明君的就只有一個人,其他的皇帝通通缺乏偉略和大志,這也是割據半壁江山的南宋帝國,最終逃不掉滅亡命運的根源。

南宋最後的希望就是南宋孝宗皇帝趙眘,甚至可以講,如果把孝宗和高宗的時代對調的話,那麼南宋是極有可能收復失地,迎回徽欽二帝的,但歷史就是這樣無情,這樣的不講情面,南宋帝國的統治幾乎都是受到宋高宗的影響。

宋孝宗是南宋最後的希望

高宗時代,也可以説,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繼承了北宋大部分的精鋭部隊,並且南宋不缺乏名將,卻缺乏明君;而孝宗時期,南宋不缺乏明君,卻缺乏名將,並且高宗對南宋的影響一直貫穿着大半個孝宗時期,這也是這個明君無法施展手腳的一部分原因。那麼宋孝宗為何能夠説是南宋最後的希望呢?我們來一起分析下: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淚珠,卻輸給孝順令千年嘆息

宋高宗主和,宋孝宗主戰

宋孝宗和他的父親宋高宗完全是兩個極端,宋高宗認為南宋沒必要和金國去鬥爭,做好防禦就可以,偏安一隅過過好日子多好;而宋孝宗則認為,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並且北宋帝國的覆滅就是宋朝的恥辱,不洗刷恥辱怎麼好意思當皇帝。

孝宗私底下是時常嘲諷自己的父親高宗,他並不是高宗親生的兒子,而是屬於高宗兄弟一脈的,也算是宋太祖趙匡胤一脈,孝宗皇帝繼承了宋太祖一脈的血性和勇武,他看不慣阿尼奉承和所謂的大局。

孝宗認為一個帝王就應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今故土未收復如何談坐江山,在戰略上,孝宗採取積極對金作戰的方式,並且大力的打壓朝中的主和派,這和高宗年間是完全另一個極端。

南宋主戰派名將都被宋高宗打壓

但是,南宋主戰派的名將和名臣,在高宗時期被處死的處死(岳飛父子)、被打壓的打壓(寒韓世忠),而留下的主戰派臣子,大多是有大志卻無大才的臣子,這就帶給了孝宗極大的困擾,雖説自己主戰,但朝中無人可用!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淚珠,卻輸給孝順令千年嘆息

而留下來的對金作戰的將領也就只有老將張浚了,並且孝宗還為岳飛平反;按道理來講,孝宗的這些做法,應該得到朝中有良大臣和底下百姓的支持!可惜的是,整個南宋帝國除了一些為國為民的主戰派舊人歡呼意外,幾乎沒人認為孝宗做得是對的。

南宋百姓也不希望戰爭,宋孝宗失去底層支持

因為整個南宋帝國都不希望打仗,偏安一隅過得非常舒服,並且江南地區的賦税供給全國是綽綽有餘,百姓小日子過得十分不錯,可是如果收復北方的話,那麼北方經濟建設和人口遷徙,就要把江南的利益分出許多給北方。

對南方人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把自己的錢分出一些給北方人,換誰誰都不幹,這也是南宋為何寧可偏安一隅,也不想去收復故地的一部分原因,因為大臣反對,底下的百姓也反對,國內反戰之聲極為聲勢浩大,這樣的環境,你能力排眾議去強硬的去收復故土嗎?

宋孝宗力排眾議堅持北伐

南宋整個時代的皇帝都沒那個魄力,也就是孝宗有,孝宗就是力排眾議派遣張浚帶領南宋北伐大軍去北伐金國,而這次的作戰就算隆興北伐,北伐軍隊最開始是作戰連連勝利,收復了不少失地,孝宗也非常高興。

但是越往北打,南宋軍隊遇到的軍隊越來越強大,加上南宋北伐軍中將領們政見不同,有的人認為,不應該在往北打了,因為再打一旦金兵把軍隊合圍過來,那麼整個南宋精鋭就是徹底葬送了,而有的人覺得應該一鼓作氣打下去,靠的就是這股氣勢,元帥張浚年紀也大了,沒有年輕時候那麼明辨,他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北伐失敗被迫簽訂隆興和議

南宋軍隊的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在和金兵大軍作戰時候,有的將領想保存實力,於是就帶兵撤退,這一撤退直接打亂了戰場佈置,金軍直接合圍,宋軍損失慘重,而這一戰讓南宋的希望徹底斷送。

宋國和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宋孝宗要對金國皇帝改稱侄,割讓四州給金國,並且還賠償了大量的金銀珠寶;這次的作戰失敗,真正徹底了葬送了宋王朝的血性,孝宗為此也無奈只能隱忍,只要朝中有人提北伐,那麼就引來一大堆大臣反駁,更是拿出隆興北伐的失敗來説事。

而張浚為此鬱鬱寡歡,他始終認為是自己斷送了大宋的希望,也斷送了官家的夢想;而孝宗經此一戰也開始沉淪,高宗皇帝這時候貴為太上皇,也開始了干預朝政,整個南宋最高權力中心不再是孝宗一言堂,而是高宗插手管理,孝宗被迫接受的局面。

南宋朝廷內部意見不一致,倉促上陣是北伐失敗的主因

南宋北伐的失敗其實是極為正常的,孝宗一味的希望儘快北伐,但他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南宋的軍隊和將領,還有重要的戰備準備,這些完全都沒有準備到位就貿然北伐,張浚不比岳飛,他是一個穩重的將領,卻不是一個名將,整個南宋的希望揹負在他一個人身上,實在太過沉重,就是因為這種壓力,導致了他對部下的管理束手束腳,生怕招惹到那個將領,導致北伐軍大亂。

而南宋朝廷上,太上皇私底下讓一些主和派臣子偷偷的去和金國商量,提前做好求和的準備,這個舉動雖然不是賣國,但也給了金國一個信號,南宋朝廷是極為不和睦的,只要給北伐軍施加壓力,那麼北伐軍自當不攻而敗。

宋孝宗生不逢時,南宋走向下坡路

孝宗年間就處於這個窘態,皇帝有為,但大臣光表態不出力,皇帝空有一份堅定和血性,大臣將領們卻缺少了這些東西,真是生不逢時;當老將張浚望着南宋軍隊被金軍合圍之時,跪倒在地老淚縱橫説出那句:“官家,臣愧對於你!”也預示着南宋王朝的命運,從此之後開始走下坡路。

北伐的失敗不能全部怪罪於張浚,也不能説孝宗做得不對,要怪就怪這個時代,讓這個帝王無法大展拳腳,北伐失敗後,也意味着南宋王朝主戰派主力的徹底覆滅,而此時的宋孝宗,徒有復國大志,只不過是大宋王朝的一滴淚珠。北伐失敗後,主和派捲土重來,在太上皇趙構的示意下,主和派肆意地打擊主戰派,而這一切也讓孝宗深感無力。

宋孝宗的孝順,讓退位的宋高宗有插手政務之機

而孝宗生性就極為孝順,他又不好和太上皇鬧翻,只能任由太上皇打壓主戰派大臣;孝宗在位期間,他從未相信過任何一個大臣,如果大家通過孝宗理政的考察中,不難發現,什麼事他都事必躬親,每天都是處理政務到很晚,這其中就隱藏着孝宗擔心自己被朝臣誤導,也隱藏着他對南宋大臣的不信任。

從朝中大臣到國內百姓,基本上都不願意北伐和打仗,這種氛圍下,孝宗這個皇帝當得十分的疲憊,但作為君主,他還是做出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在他的為政下,整個南宋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的極為迅速,更是一度成為南宋的輝煌時期,而宋孝宗一度成為南宋崛起統一的希望之光。

作為人子的他,每天都會給太上皇請安,並且詢問一些政事的處置辦法,而高宗對這個侄子是又愛又恨,他愛的是這個侄子一番雄才大略和為國為民的情懷,然而恨的是這個侄子看不清形式,南宋是無法征服金國,但是這個侄子非要去嘗試一番。

面對軍事強盛的金國,宋高宗無意北伐,宋孝宗被迫順從

高宗曾經私底下和孝宗做過一次深刻的談心,他問:你執意北伐,那麼你認為北伐的時機夠嗎?孝宗回答:北伐並不為己,也並不為宋室皇家威嚴,只為為國洗刷恥辱。高宗就為他講述自己為何不北伐,而選擇討好金國的種種原因?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南宋根本不具備一戰滅金的實力,一旦金調動全國之軍,那麼後果不只是兵敗撤退,而是亡國滅種的威脅;雖説一些將領北伐有功,但那些都是打的過於激進,完全被仇恨矇蔽了理智,如果深入敵內,金軍派出一軍困獸之爭,再派遣一軍南下江南,到那時大宋是無法抵抗的。

雖然説高宗的話語説的也有道理,但不為國為民去嘗試一下,如何能知道自己能不能贏。而孝宗曾經晚期多次想再北伐一次,但都因為怕太上皇不高興而取消,孝宗十分的孝順,甚至高宗去世後,孝宗沒過幾年也退位了。

結尾

趙眘是南宋歷史上第一個明君,也是最後一個明君,趙眘一直沒有被偏安一隅的舒適、祥和而矇蔽了雙眼,他始終北望着中原,而這份希望卻無法實現,因為太上皇還在;孝順的他不願意忤逆太上皇的決定,也導致了孝宗皇帝的英明,只能用於國內建設和政治治理。

倘若隆興時代,能夠出一個名將,孝宗也不至於這樣;就如上面所説:高宗時期,有北伐之將,卻無北伐之君,孝宗時期,有北伐之君,卻無北伐之將;但話又説回來,倘若宋孝宗有李世民那樣的狠心,即位後,完全自己説了算;皇帝掌握朝中權力,一言九鼎,當皇帝決意攻打金國,朝廷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或許金國不是對手,或許歷史將是另一番走向。

南宋唯一明君,南宋王朝最後的希望之光,大宋王朝的一粒淚珠,卻敗給“孝順”的拘束,令人千年嘆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49 字。

轉載請註明: 宋孝宗:南宋希望之光,大宋王朝一滴淚珠,卻輸給孝順令千年嘆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