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印發《重慶市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其中提到,加大“雙一流”高校建設力度,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在多領域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全面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重點支持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陸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力爭建成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規劃》指出2035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基本建成教育強市,推動重慶成為學習型城市、人力資源強市和人才強市。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學習者得到全面、充分、個性的發展;不同階段教育更加公平、優質;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明顯增強;教育競爭力、影響力顯著提升;形成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現代教育治理體系。
高等教育方面,《規劃》提到:
1.大力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
加大“雙一流”高校建設力度,持續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在多領域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全面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重點支持西南政法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師範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交通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陸軍軍醫大學等高校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力爭建成國家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着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特色高校建設,打造高水平示範性師範大學,建設國際化特色高校。聚焦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前沿科技,加快建設更多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特色優勢鮮明的高水平大學。
2.調整優化高校佈局結構。
調整優化高校(校區)區域佈局,支持高等院校在有條件的區縣佈局分校或分院。統籌優化高等教育優質資源重組,大力支持“雙一流”高校、部市共建高校依託西部(重慶)科學城建立新校區。加強高校整體條件建設,新增一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更名為大學。支持建設一批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特色學院和基礎學科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引進更多國內外示範院校落户重慶,並與在渝高校開展合作辦學。
3.切實加強高校學科專業建設。
按照“整體提升、重點突破、交叉融合”的原則,構建緊密對接創新鏈、產業鏈的學科專業體系。持續實施市級重點學科建設專項、市級一流學科建設專項、“人工智能+學科”建設行動計劃,打造學科高原和高峯。支持高校培育建強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增設經濟社會發展亟需領域的前沿新興交叉學科;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學科建設。制定市級一流學科認定標準,開展新一輪市級一流學科認定。深入實施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劃”。持續推進工程、臨牀醫學、師範等類型專業的認證工作。
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專業和新型學院建設,致力形成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專業、新課程、新師資、新質量”,助力新工科提升國家硬實力、新醫科提升全民健康力、新文科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新農科提高生態成長力的新要求。
4.積極推動高校分類發展。
制定實施全市普通高等學校分類發展方案,加強高校分類設置、指導和支持,引導和促進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實現內涵發展,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續推進應用型本科高校立足特色、科學定位,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重慶開放大學改革發展,積極發展網絡教育等多種形式的高等繼續教育。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持續提升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分類評價,將評價結果與財政撥款、招生計劃、學科建設、學位點申報等掛鈎。推進“雙一流”高校建設過程管理和成效評價,探索開展應用型本科高校評價。
5.加大高素質人才培養力度。
實施以思政教育體系建設、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導師隊伍質量提升、開放合作水平提升、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教育管理智慧化建設等“八大計劃”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根據產業需要和行業特點,逐步擴大專業學位碩士、博士培養規模。健全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改革質量評價機制。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迴歸”,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等創新人才培養計劃,構建多方參與的本科教學工作質量保障體系。探索專科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碩士貫通培養,構建產業人才培養新體系。深化協同育人,聚焦新科技、新業態,探索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加強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研究與實踐,培育一批高水平國家級教學成果。
6.着力提高創新創業教育和就業質量。
持續深入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着力構建“黨委統籌部署、政府紮實推動、高校着力實施、社會廣泛參與”的創新育人協同體系。推動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優化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整合校內外實踐資源,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社會需求對接,建好創客空間和孵化基地,激發學生創新潛能,增強創業就業能力。加快搭建學生科學實踐和創新創業平台,支撐引領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鼓勵和引導更多優秀大學生留渝來渝就業創業。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供需對接平台,積極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完善研究生就業政策,為市內外碩士、博士畢業生留渝來渝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和發展空間。
7.持續提升服務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
實施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加強高校基礎性戰略性科研前瞻性佈局,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支持高校聚焦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開展交叉前沿領域的重大原創性研究。聚焦國家和成渝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和新興交叉前沿領域,加強高校創新平台體系建設,支持高校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一批基礎研究創新、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平台,引導高校建立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重大基礎設施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推動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支持高校與中國科學院、行業產業、龍頭企業加強合作,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認定一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推動高校優秀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動能。加快推進“大創谷”建設,建強1個核心園、建好6個特色園、建成25個衞星園,構建形成“一核六園、兩區多點”雙創孵化體系。
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高質量新型智庫與研究中心。深入開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為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諮詢服務。引導高校積極參與長江文化藝術灣區、兩江交匯歷史人文灣區等四大灣區建設。提升高校學術期刊整體水平和全國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