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關於語文教育的討論甚至爭論此起彼伏。諸如語文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到底應該怎樣界定?語文教材文言文與現代文的比例到底多少合適?什麼樣的語文教育才是理想狀態的語文教育?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取得了怎樣的成就?未來語文學科應如何建設?《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回顧與展望》給我們打開了視野,提供了研判平台。
2019年12月,北京師範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舉辦了“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此次研討會堪稱學術盛會,來自全國各地的語文學科專家、教研員、語文教師及關注語文教育的學者200餘人與會。研討會的思想成果集中體現在這本任翔教授主編的《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回顧與展望》一書中。林崇德、温儒敏、孫紹振、李宇明、劉勇、顧德希、顧之川等40餘位專家從不同角度總結和回望了新中國70年來語文教育的發展歷程和時代特點。
《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回顧與展望》系統總結語文教育的發展歷程,在理論上進一步深化對語文教育內涵和外延的認識,以形成正確科學的語文教育觀。
深化對語文教育內涵和外延的認識
關於語文教育內涵和外延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並有從學術界向社會瀰漫之趨勢。
“語文”的概念有其歷史形成過程。中國古代“經學”發達,“句讀”相隨。清代文字獄大盛,“小學”(文字學)逐漸成為顯學。西風東漸後,學科概念輸入,1903年清政府頒佈《奏定學堂章程》,亦稱“癸卯學制”,始設國文科,內容以文言文為主。民國建立,中華書局編撰《中華初等小學國文教科書》《中華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等國文教材,出現了白話文。其在小學階段開設國語課,教材以適合兒童學習的口語白話文為主,到中學階段開設國文課,教材以文言作品為主、新文學作品為輔。新中國成立初,葉聖陶將“國語”“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的主張被採納,“語文教育”逐漸成為我國中小學的基礎性科目和主導性課程。目前漢語漢文教學已開設到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國際影響日漸凸顯。
對於“語文”的概念闡釋,主要有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學、語言和文章、語言和文化等不同理解和不同派別,當下,各派別有融合發展趨勢,“語文”即作為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章、語言文化的簡稱。學者們認為,語文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在這四種能力中,專家們特別強調“讀”的能力,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温儒敏教授説:“語文新教材特點之一就是體現多讀書、會讀書、讀整本的書。”王本華編審也強調“閲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從“工具語文”到“大語文”再到“新文科”
70年來,對於“語文觀”的探討在不斷深入。新中國成立較長一段時間內“工具説”占主導地位,即把語言和文學看成是“對青年一代進行社會主義教育的有力工具”,語文甚至被當作政治課來上。改革開放後,“工具語文觀”逐漸過渡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這是對語文教育認識上的深化,也是語文觀的進一步發展,該語文觀上承中國古代士大夫“修齊治平”精神文脈,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語文觀”的本質是讓學生具備適應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核心素養。林崇德教授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做了深入淺出的闡述,同時指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二是思維發展與提升,三是審美鑑賞與創造,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
“文化語文觀”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對於語文教育的新發展和新認識。劉真福編審認為“中國傳統語文教育與文化教育、文化傳承和文化啓蒙密不可分,語文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語文被認定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語文觀”極大地豐富了語文教育的內涵,拓展了語文教育的視域,提高了語文教育的境界。孫紹振教授強調,對語文教育和中國教育都要摒棄西方文化崇拜,要建立民族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文科”概念逐漸形成,交叉性和融合性是新文科的標識,在文、理、工等交叉融合的同時,並將新技術融入文史哲等傳統學科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跨學科學習內容,以達到擴展知識和創新思維的目的。語文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塗清雲教授指出,“要讓新時代語文教育成為提升國民素質、建設文化強國的強大基石”。與“新文科”具有邏輯一致性的“大語文”,把語文內化成生活的一部分,涵蓋閲讀、寫作、口才、書法等大文科內容,旨在構建相輔相成的語文教學生態鏈。
語文教育未來改革發展路徑
專家們並未止步於語文教育理論探討,書中凝結了他們對於語文教育未來改革發展路徑的真知灼見。
要正確處理好五個關係。以顧振彪編審為代表的專家認為,總結新中國70年語文教育的經驗和教訓,未來語文教育特別是語文教材改革要正確處理好“文”與“道”的關係、文學作品與實用文的關係、文言文與現代文的關係、直線式編排與螺旋式編排的關係以及知識教育與能力訓練的關係。
要跳出語文看語文教育。以劉勇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強調,語文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理念,更不是一種方法,而是養育人的精神品格、鑄就人的文化品行的綜合性系統。一個人如何溝通表達、如何感受生活、如何認識世界,都屬於語文教育的內容。因此,要跳出語文看語文、跳出教育看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內容要體系化。以任翔教授為代表的專家表示,語文教育要更好地立德樹人,必須在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化建設上着力,形成符合各學段學生認知規律與認知特點的循序漸進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體系,規範傳統文化教育內容標準,切實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
語文考試評價要改革創新。以顧之川教授為代表的專家指出,中高考是教育改革的“晴雨表”“風向標”,是引領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指揮棒”“助推器”。語文考試評價從政治立意、知識立意逐漸向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轉變。未來語文考試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履行好為國家選才育才的重大使命。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1年02月28日第3版
作者:萬安倫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