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同樣都是瀝青馬路,為何日本的平整如新,中國的卻要年年修補?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路也難通,信也難通。”——辛棄疾《一剪梅 中秋元月》

道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詞,道路是人類生活、創造、交流等眾多基本生活程序的基本保障,在這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文化騰飛的時代依然如此。每一個擁有巨大發展價值的國家、城市、哪怕是小鎮都會有一個相對發達和便利道路。道路暢通和便利是經濟發展和技術普及的根本,來自小城市的人一定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如果你想發現一個感覺特別豪華和絢麗的地方,你就必須先得發現一條通往他的道路。這句話的意思是,道路發展以及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定是在城市發展之前進行的,每一個有發展機遇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四通八達的道路,如今的路也不能單單的是陸路,也有可能是水路和空路。


但是對於絕大部分的地區來説陸路是最直接,也是最為現實的基礎設施建設平台。道路質量也是衡量道路價值的一個重要標尺。我們國家歷史上對道路的記載和有跡可循的資料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新時期時代晚期。那時候的相關記載就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使用各種已馴化的動物,如馬、牛等動物參與物資的運輸,並開始了有關於橋樑,道路的記載。有關於黃帝的傳説中有文:“命豎亥通道路”,因此道路這個詞就這樣出現了,沿用至今。

時間再往後推移,黃帝見到蓬草隨風吹轉,從中得到了靈感,發明出了車輪,再以“橫木為軒,直木為轅”製造出了車。車輛的出現就在徹底改變了道路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地位。所以華夏曆史上將黃帝稱為“軒轅氏”。所以我們可以知道我們國家古代的道路發展史是遠遠早於周邊國家的,因為古代時期的中原,其文化、科技、產業等各個層面都輻射影響着周邊地區,其中就包括東亞的部分國家。


唐朝時期,東瀛島國遣唐使來到唐朝,借鑑我們國家的國家治理方式,其中道路中有關於“驛站”的使用,以及書信傳遞,物資運輸,先進的運輸設備等都所有涉獵。自此東瀛,也就是如今的日本就沿用了些手段,投入到國家建設與運行中。時間來到現代,我們國家的道路建設在與日本相比,反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了,這是為什麼呢?同樣都是瀝青馬路,同樣都是供民眾使用,為何日本的平整如新,中國的卻要年年修補?難道是因為日本的道路建設中有什麼特殊的先進模式或者材料嗎?當然不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開始借鑑西方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的管理方式,其中就包括教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經濟建設。細想一下那個時候的中國封建統治者還在享受着自己是“東方天朝”美夢。也就是説由於西方一些國家由於相關技術的發展以及進步比我們國家早,而日本在很早的時期就開始模仿和借鑑這些運行模式。道路建設也是如此。19世紀末期,因為外交需要,清末重臣李鴻章曾經有過機會到達美國紐約,那時候的高樓大廈以及車水馬龍就已經讓這位年事已高的大臣看得目瞪口呆了,回顧一下那時候的北京城的道路構造以及路線規劃我們就深深的明白二者的差距不是嗎?


早在二戰開始之前日本本土的相關城市規劃就已經開始了,二戰期間日本本土作戰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二戰時期的中國是什麼樣的?日本侵略者是如何對待中國的土地的。新中國在成立之初整個國家到處都是滿目瘡痍,我們是一個從廢墟中站起來的民族,我們的道路規劃道路建設的起步時期本來就被日本晚太多。之所以日本的道路建設如此的注重品質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度過了早期的經濟急需快速增長的時期了,而我們國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建設才是重中之重。道路的規劃以及投資建設是根據基本國情而決定的。

日本作為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結束了它的經濟高速增長,如今的日本社會是在享受着早期經濟增長和擴大帶來的福利。因為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人口技術、南北經濟差異、各地方發展方式不同等原因,導致了道路建設的特殊時效性要求。故而質量需求與時效性需求之中,我們選擇了後者。所以我們道路建設週期短,使用壽命也短。


試想一下一個問題。日本大阪,在上世紀60年代,以海產和工業為主要的社會經濟項目,那時候的道路建設是不是就像如今我們國家的一些二三線城市,依靠的是工業製造業為主要經濟項目。這時候的道路建設要求的經濟性和時效性,如果説要修一條質量要求過硬的道路,那麼就需要長久時間的道路考察,材料規劃、施工建設、工後使用、質量檢測。那麼這個時候工業、製造業、漁業的道路運輸就得被迫停止或者説受阻,這樣帶來的經濟損失就是不可估量的。反觀現在的大阪,是一個旅遊城市、以IT業務、互聯網等輕型產業為主,這個時候還會在意道路建設時間過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嗎?

我們國家雖然在經濟總量上已經超越了日本,但是因為我們國家的國情特殊、人口基數龐大,導致我們的人均GDP仍沒有日本的高,但是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的我們國家仍然還在經濟增長的道路上前進。所以實體企業的作用仍然存在,進口出口、道路運輸、資源遷移、等等依然是符合我們國家現如今的經濟運行模式,並且長期如此。所以説我們的道路之所以使用壽命比日本的差,破損了也比較高是因為當下的國情、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同樣都是瀝青馬路,為何有着基建狂魔稱號的我國工程師們卻搞不出“質量活”?為何日本的平整如新,中國的卻要年年修補?難道真的是技術和態度問題嗎?答案是否定的。如今中國的技術設施建設,無論是技術上還是建設里程數上都是世界領先的。

同樣的我們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中國的很多重點城市依然有着質量極佳的道路建設。這些道路的質量也絕對不輸,包括日本在內的眾多發達國家的道路質量。而這些道路所處的位置以及用途就和前文提到的一樣,因為不屬於工業、運輸行業、進出口行業等道路使用頻繁地區。所以這些地區的道路質量也絕對是有保障的。


如今的中國早就已經慢慢開始進行經濟轉型,我們國家建國僅僅70餘載,很多其他國家幾百年發展出來的東西我們國家在盡力的追趕,有些方面我們已經做到了超越,但有些東西因為特殊的要求和使用特性我們不得不做出調整和改變。我們國家有着很多地方性的差異,不僅僅體現在經濟發展和地理條件上,更多方面也是如此。而日本的經濟結構沒有我們國家豐富與多變,這也是為什麼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被輕易擊敗,導致衰退的原因。經濟結構複雜和多變是機遇也是考驗。

機遇越大考驗也就越大。相信在經過一個長時間和持續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在未來我們能夠看到一個比我們想象中更壯麗的祖國。

參考資料:《一剪梅 中秋元月》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