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乾隆帝十幾個兒子,為何選擇非嫡非長還資質平庸的十五子永琰?

由 士振文 發佈於 經典

清高宗乾隆帝在位60年,禪位嘉慶帝成為太上皇以後又實際操縱大權3年多才駕崩,前後長達63年之久,可以説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沒有之一。

乾隆帝共有17子,可選擇的很多,在位時間又那麼長,閲歷豐富,可謂是閲人無數,眼光肯定沒問題,所以選擇繼承人這個問題上,按理説乾隆帝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但結果是乾隆帝選擇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而且資質平庸的十五子永琰繼位,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説説。

選擇繼承人這個事情,看似有17個兒子之多,是個多選題,實則變數很多,根本不像外表所看那般簡單而輕鬆,因為乾隆帝的兒子壽命大多都不長,早夭了一部分,還有一部分即使活到成年,也沒有邁過30歲的大關,所以看似乾隆帝有17個兒子之多,但其實很多兒子都活的不久,只有6個兒子活過了30歲。

而且更離奇的是,乾隆帝立哪個兒子為儲,那麼這個兒子就要死,可以説是立誰誰死,直到在第十五子永琰這裏才打破了這個可怕規律,所以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乾隆帝的選擇其實很有限,永琰雖然資質平庸,但相對來説在剩下幾位皇子之中是拔尖的了,是乾隆帝無奈選擇之中的最佳選擇。

先來説説乾隆帝選擇的第一個繼承人人選,受祖父康熙帝的影響,加之清朝當時入關已有近百年之久,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對乾隆帝影響很大,因此乾隆帝在乾隆元年就立皇次子永璉為皇儲,永璉雖是次子,但為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所以為乾隆帝嫡長子,當時是“循用皇考成式,親書密旨,照前收藏”,還特意召集總理王大臣和九卿等大臣,來宣佈此事,並且還將此密旨放置在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等於是小範圍的宣佈了自己立儲。

但天不遂人願,乾隆三年十月年僅9歲的永璉病故,悲痛的乾隆帝將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公佈天下,又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

並且下令以皇太子的規格為永璉辦理喪事,諡端慧,這也是清朝唯一一位以皇太子身份下葬的皇子。

嫡長子永璉逝去以後,乾隆帝的立儲計劃暫時擱置下去,到了乾隆十一年,孝賢皇后富察氏又生皇七子(嫡次子,因嫡長子永璉早夭,實為嫡長子)永琮,乾隆帝當時就視其為“可屬承祧”者,有意立這個兒子為皇儲,這是第二個繼承人人選。

但是不曾想這個兒子只活到了兩歲就夭折了,而深受打擊的孝賢皇后也在幾個月以後死去,至此乾隆帝的嫡長子繼承製夢想破碎。

康熙帝和乾隆帝這對爺孫可以説都是堅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執行者,只不過康熙帝的難過在於兒子太多太優秀,所以變故頻生,最後放棄了嫡長子繼承製,而乾隆帝的難過在於,嫡子一再早夭,立了也沒用,而其他兒子也不是那麼優秀。

在立嫡子不成的情況下,乾隆帝換了一個思路,不再執着於此,開始青睞各方面都不錯的皇五子永琪,有意立其為皇儲,這是第三個繼承人人選。

可惜這位皇五子也不是長壽之人,在乾隆三十一年病逝,年僅26歲,在他逝去前幾個月,乾隆帝封其為和碩榮親王,是為乾隆帝諸子中第一個生前封爵者,可以説是特殊待遇了,似是想要以這種喜慶方式衝去病魔,留下自己的愛子,可惜最後五阿哥還是死去。

在十幾年以後,乾隆回憶起皇五子,是這般説道:“其時朕視皇五子於諸子中更覺貴重,且漢文、滿語、蒙古語、馬步、騎射及算法等事,並皆嫺習,頗屬意於彼,而示明言,及復因病旋逝”。

而在以上三人之外,乾隆帝還有一個皇儲的備胎人選,那就是皇三子永璋。

之所以説他是備胎人選,還得從乾隆十三年孝賢皇后富察氏死後説起,孝賢皇后是乾隆帝髮妻,乾隆帝對她的感情是很深的,深到有多大程度呢?

深到在孝賢皇后死後,乾隆帝對於大臣是越來越嚴格,由寬變嚴,在皇子方面,就因為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表現不是那麼悲痛,哭的不是那麼傷心,大發雷霆的乾隆帝直接公開説出這二人絕無可能繼承大統。

對於皇長子永璜乾隆帝定義為:“從前以大阿哥斷不可立之處,朕已洞鑑,屢降旨於訥親、傅恆矣”。結果是不到兩年以後,皇長子是憂懼而終,等於是被活活嚇死。

對於皇三子永璋則是評價到“至三阿哥,朕先以為尚有可望,亦曾降旨於訥親等。今看三阿哥,亦不滿人意,年已十四歲全無知識,此次皇后之事,伊於人子之道毫不能盡”。也是將三阿哥排除在繼承人人選之外。

不過乾隆帝這個“尚有可望”説明之前曾經考慮過皇三子永璋,我們再來看看這個時間點,是孝賢皇后剛死之際,再往前幾個月則是乾隆帝嫡次子永琮夭折。

所以綜合這個時間點,很有可能是在嫡長子永璉病故的乾隆三年到嫡次子永琮出生的乾隆十一年中間這幾年,乾隆帝因為沒有嫡子選擇,所以不得不在庶子中考慮,於是皇三子永璋應該是在這個沒有嫡子的空白期被乾隆帝認為“尚有可望”,成為備胎人選。

而等到嫡次子永琮在乾隆十一年出生以後,皇三子永璋這個備胎自然被乾隆帝放棄,但沒想到乾隆十二年年底嫡次子永琮夭折,沒幾個月以後,孝賢皇后又死去,這時候接連遭受喪嫡子和喪髮妻打擊的乾隆帝,已經處於崩潰暴走邊緣,於是暴怒之下就將表現不佳的皇長子和皇三子給公開踢出繼承人人選之列了。

而除卻皇三子永璋以外,其實十二皇子永璂也被乾隆帝考慮過,因為他的母親是乾隆帝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所以他雖排行第十二,實際上是嫡子,而且還是嫡長子,因為前面兩位嫡子已經夭折,畢竟乾隆帝在立儲態度上,其實很長時間中還是持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態度,所以肯定考慮過他。

這點從取名上也可以看出,乾隆帝第一個嫡子永璉,“璉”字為承宗器之意,第二個嫡子永琮,“琮”字取宗社之意,第三個嫡子永璂,“璂”字亦有永固基業之意,這種待遇在其他皇子的取名上是沒有的。

不過到了乾隆三十年,在南巡途中,十二皇子永璂母親皇后那拉氏因剪髮而失寵,被幽禁於翊坤宮後殿,是不廢而廢,帝后關係的破裂也影響到了永璂,在乾隆帝眼裏皇后那拉氏其實已經不是他的正妻,永璂的嫡子地位不只是等於名存實亡了,更是因為其母親的行為,導致乾隆帝看他也不順眼,於是自然被排除在繼承人人選之外。

而自從乾隆三十一年皇五子永琪病逝以後,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已經63歲的乾隆帝,終於確定了皇位繼承人,密定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儲,這次還好,之前立誰誰死的規律沒有落到永琰身上,永琰堅持到了即位,不然乾隆帝又要頭疼到底選哪個皇子繼承皇位了。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到了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的兒子夭折的夭折,早死的早死,只剩下7位皇子,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先使用排除法:皇十一子永瑆因為母親緣故,已經徹底出局。

皇四子永珹被過繼為乾隆帝的十二叔履親王胤裪為嗣孫,降襲履郡王;皇六子永瑢被過繼到乾隆帝二十一叔慎郡王胤禧為嗣孫。

等於是乾隆帝以過繼方式,將這兩位皇子也徹底過踢出繼承人人選之外。

這時候只剩下四個皇子,説來也巧合皇八子和皇十一子乃是一母同胞,母親是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生前為貴妃,乾隆二十年死後追封為皇貴妃)。

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亦是一母同胞,母親為令懿皇貴妃魏佳氏(生前為皇貴妃,乾隆六十年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之時,追封其為孝儀皇后)。

以年齡來説皇十七子當時才8歲,當時尚未成年不説,還因為讀書不行,還有騎射也不行的原因,從小就不為乾隆帝所喜愛。

皇八子這個人則是出了名的不靠譜,舉止輕浮,乾隆帝曾讓他與永瑆一起去黑龍潭祈雨,結果他竟然擅自離開,連父親乾隆帝的命令都不放在眼裏,由此可見他的行為有多麼荒誕。

皇十一子倒是個文化人,是個書法大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乾隆四家”。

不過他有兩大缺點一是騎射之術不擅長;二是人品不好,還特別吝嗇。同時代的禮親王昭槤在《嘯亭雜錄》中評價他是”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持家苛虐,護衞多以非罪斥革”。

而且他小氣到王府中死了一匹馬,不是按照慣例埋了,而是下令將死馬煮熟了,全家人都吃馬肉,以此來節省伙食費,在當時成為笑談。

而皇十五子永琰當時雖然年僅14歲,在學業方面13歲的時候就能通讀五經,為人處世方面,根據《李朝實錄》來看是“聰明力學,頗有人望”,因此深受乾隆帝喜愛。

再以出身來説皇十五子永琰的出身也是最高的,他的母親魏佳氏活着的時候就是皇貴妃,在當時後宮沒皇后的情況下實際上就是後宮之主,死後在乾隆六十年更是被追封為皇后,而皇八子和皇十一子母親金佳氏死前只是貴妃,死後才被追封為皇貴妃。

可以説各方面來説,皇十五子永琰都是乾隆帝當時僅有的少數幾個選擇中最優秀的那個皇子,因此雖然他資質平庸,治國理政水平一般,但也是乾隆帝在少數幾個選擇中的最佳選擇了,是無奈選擇中的最好選擇。

最後客觀來説,嘉慶帝雖然治國理政水平一般,給人一種很平庸之感,能讓人記住的似乎也就是除掉和珅之事,但其實嘉慶帝並沒有那般平庸無能。

因為他即位時清朝已經在走下坡路,康乾盛世已經結束,尤其是他父親乾隆帝好大喜功,留下了一大堆爛攤子,像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起義之白蓮教起義,看似發生在嘉慶元年,但當時處於乾隆帝太上訓政期間,實際上是乾隆帝一手造成的,認真來説清朝的中衰已經在乾隆後期開始了,嘉慶帝是背了一個大大的鍋,而且因為乾隆帝縱容,當時吏治腐敗,可謂是千瘡百孔。

而在那種情況下,嘉慶帝還能守成,並且勉強維持下去,沒有使得清朝快速衰敗下去,不能説多麼優秀,其實也算是一種本事了,平心而論,如果將嘉慶帝放到王朝上升期而不是衰敗期,那麼他怎麼説也是個守成有餘的仁君,所以嘉慶帝的能力其實並沒有那麼平庸,只能説他處在的那個時期,得有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才可以扭轉,而他不是,自然就顯得很平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