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吳國“雙子星”,為何伍子胥慘死,“兵聖”孫武卻頤養天年?
吳國是春秋末期的南方霸主,在一個版本的“春秋五霸”中,吳王夫差就位列其中。
當時幫助吳國稱霸的有兩個人。他們就是來自楚國的伍子胥,和來自齊國的“兵聖”孫武。
伍子胥和孫武,這對春秋末期吳國的“雙子星”,是如何相遇的呢?
歷史記載,當年孫武為了避亂而離開齊國,來到了南方新興的吳國,在姑蘇城外過起了耕讀生活。
勞作之餘,他還把自己家族流傳下來的軍事鬥爭經驗加以總結提煉,形成了後來的《孫子兵法》。
在此期間,孫武還結識了同樣是從自己母國逃出來的人,那就是伍子胥。
伍子胥的父親、哥哥皆被楚王迫害而慘死,他自己也在逃難過程中一夜白頭。伍子胥半生執着於報仇,心魔太重,因此也被後人戲稱為“白髮魔男”。
不過,“白髮魔男”在吳國的仕途倒是非常順利,他幫助公子光發動了一場宮廷之變,成功幹掉了吳王僚,成為新任吳國君主,這就是吳王闔閭。
闔閭在位僅幾年,就把吳國治理得民殷國富。但是,就在準備伐楚之際,他卻為找不到合適的將帥而發愁。
伍子胥趕緊推薦了自己的好友孫武。此後,孫武和伍子胥二人正式聯手,幫助吳國走上了稱霸之路。
首先是吳楚戰爭。為了對付強大的楚國,二人向吳王闔閭提出了“疲楚誤楚”的戰略方針。
具體做法是,將吳軍分為三軍,讓他們輪番出擊,襲擾楚軍。
楚軍一方面被拖得疲於應付,士氣低落。另一面,楚軍也覺得吳軍的進攻淺嘗輒止、虛虛實實,根本造成不了致命威脅,於是產生了輕敵的念頭。
公元前506年,孫武和伍子胥感覺時機成熟了,便發動了著名的柏舉之戰。
吳軍貫徹了“因敵制勝”、“死地而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軍事思想,實施了超遠距離的戰略奇襲,一舉攻佔了楚國的國度——郢都。
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孫武和伍子胥一擊奏效,一舉擊敗了多年來的老對手,也讓這個長期稱霸南中國的超級大國幾乎亡國。
在將楚國打得潰不成軍以後,吳國又對屢屢在背後搞小動作的越國發動了進攻,迫使越王勾踐屈膝投降。
而後,吳國又向北方的強國齊國、晉國發起了挑戰。
公元前484年,吳國聯合魯國伐齊,齊國大敗,與吳國簽訂了城下之盟。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領大軍沿着水道一路向北,開到了河南封丘一帶的黃池。
面對咄咄逼人的夫差,晉定公只好與之在黃池舉行會盟儀式,承認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雖然伍子胥在是否北上伐齊問題上與夫差有着嚴重分歧,而孫武也沒有參加討伐齊晉的軍事行動,但正是他們二人精心訓練軍隊、制定軍事謀略,才讓吳國稱霸中原有了最堅實的基礎。
而在輔佐吳王父子稱霸以後,伍子胥和孫武這對“雙子星”,卻迎來了迥異的人生命運。
伍子胥與夫差在戰略思路上的矛盾無法調和,而夫差目空一切、剛愎自用,對伍子胥的傑出戰功又懷有強烈妒忌。因此,他萌生了鳥盡弓藏的想法。
於是,他派人給伍子胥送去一把寶劍,要求其自盡。
伍子胥手捧利劍,悲傷的説:“我死以後,你們要把我的眼鏡懸掛在吳都東門之上,讓我能看到越國攻滅吳國的這一幕。”
夫差聽到伍子胥的遺言,更是怒不可遏,直接命人將他的屍體扔進了滾滾江水之中。
伍子胥的才幹和忠誠毋庸置疑,他對吳越兩國形勢的分析也最終一語成讖。那麼,是什麼釀成了他的悲劇命運呢?
我們常説:“性格決定命運。”伍子胥性格過於執着、耿直、剛毅,甚至顯得不識時務。
在處理與年輕領導的關係時,他顯得過於僵化、固執,甚至倚老賣老、不近人情,這必然會引起夫差的反感。
而年輕氣盛的夫差,恰好也擁有剛愎自用的個性,不肯輕易讓步,所以二人始終無法和諧相處。
同樣是面對夫差,孫武的表現則完全不同。
獲得霸主地位後,夫差在生活上逐漸奢侈、墮落,逐漸疏遠了伍子胥和孫武等功臣,開始親近重用伯嚭這樣的奸佞小人。
伯嚭收受了越王勾踐的賄賂,不斷利用手中的職權離間夫差與孫武、伍子胥之間的關係。
吳王君臣的所作所為,讓孫武大失所望。他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於是早早向夫差提出了歸隱田園的請求。
在與自己的好友伍子胥離別之際,孫武勸説道:“自古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如果功成名就卻不懂得如何隱退,將來只會留下禍患。我並不想明哲保身,而是想保全自己的家人。”
伍子胥不聽,在孫武走後,他繼續苦諫夫差,結果落得死無葬身之地的悲慘結局。
而孫武則不同。臨走時,夫差念及孫武的戰功,賜給他好幾車金帛。孫武並未據為己有,而是將它們全部散發給沿途的窮苦百姓。
歸隱後,孫武與家人在吳地隱居,過着悠閒自在的凡人生活。他還把自己的畢生所學,也就是兵法十三篇修訂完善,最終成為流傳後世的《孫子兵法》。
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既是一本兵書,也是一部哲學。戰國時期的吳起、孫臏等軍事家都非常推崇孫武的軍事藝術。三國時期的曹操不僅潛心研究,還對其進行了深刻的註解。宋朝時期,《孫子兵法》成為《武經七書》的第一部,還被列為武舉考試的必考理論科目。
時至今日,《孫子兵法》擁有17種語言的800多種版本,流傳世界各地,被譽為“世界第一兵書”。
孫武的《孫子兵法》,講的不完全是軍事,其實也是人生。
在人生的戰場上,如何趨利避害,過圓滿的一生,這也是一門大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