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句話放在秦國身上也成立,從西邊的蠻荒之地,慢慢成長為大國,傲視其他六國,這個過程同樣漫長而艱辛。在今天,當我們看到秦國時,會想到秦始皇,想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但是把時間倒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那時候的秦國並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羅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統一六國,成為霸主。那時候,每個諸侯國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不過是秦國越戰越勇,最後一統天下。
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秦國自然不可能戰無不勝,也有被其他國家圍毆的時候,也有失敗落魄的時候。那麼,這些時候的秦國都遭遇了什麼?被羣毆的戰爭中,秦國的結果又是如何?
一、麻隧之戰
麻隧之戰是春秋時期晉國聯合其他國家圍毆秦國,在這個時間段,晉國是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家大業大。而秦國在秦穆公去世後,走起下坡路,國力遠不如從前,但仍可以對晉國造成威脅,這個讓晉國忍不了。
此前,晉國經過鞌之戰戰勝齊國,消除了晉國東邊的威脅,接下來就輪到打壓西邊的勢力,也就是秦國。
為了打壓秦國,晉國做了詳細的攻略,首先和楚國和平會談,確保攻打秦國時楚國不會偷襲晉國;接着發佈《絕秦書》,歷數秦國的傷天害理之事,佔領道德高地,然後召集齊、宋、衞、魯、鄭、曹、邾、滕等國,浩浩蕩蕩地去羣毆秦國。
這一仗,秦國慘敗,秦軍將領被俘虜,晉國聯軍直深入秦國腹地侯麗。眼見把秦國打得奄奄一息,威懾目的也達到了,晉國於是就此收手,班師回朝。
這場圍毆秦國的戰爭發生在麻隧,因此叫麻隧之戰,秦國打了這次敗仗之後,國力大減,往後十幾年不敢再與晉國爭鋒。
二、第一次合縱攻秦
麻隧之戰後,晉國沒有再大規模聯合其他國家攻打秦國,也沒有機會再攻打,因為晉國內部矛盾重重,最終被被魏、趙、韓三家瓜分。此後,中國進入戰國時代。
但儘管晉國被瓜分,瓜分晉國的趙國和魏國實力還是很強,即使沒了晉國,秦國還是被魏國壓在西邊,出不了函谷關,無法染指中原。
直到魏國在馬陵之戰中大敗於齊國,國力衰弱,無法再壓制秦國。而秦國此時經過商鞅變法幾十年,國力大增,乘着魏國國力衰弱,秦國一鼓作氣,攻打魏國,奪回河西之地。
魏國眼見河西之地被奪走,心有不甘,然而無力抗衡日漸強大的秦國,只能另想它策。這時,齊國和楚國就進入魏國的眼中,經過一番交涉,楚國和齊國同意一起攻打秦國,滅一滅秦國的氣焰。
公元前318年,經過魏國國相的撮合,魏、趙、韓、燕、楚五國共同出兵攻秦,秦國迎戰。但今時不同往日,秦國經過變法,早已成為西邊的暴發户,有錢有將有兵,而五國聯盟雖説攻秦,其實各懷鬼胎,攻秦也是有一搭沒一搭。
五國聯盟在戰略上還有一個巨大的敗筆,那就是五國聯盟的盟主是楚懷王,這個人有點小聰明,但是分不清大是大非。鬆散之兵加草包盟主,結果可想而知,聯軍在函谷關被秦國擊敗。
第一次合縱攻秦之戰以秦國勝利告終。
三、第二次合縱攻秦
在前一次的合縱攻秦中,五國聯盟被秦國揍了一頓,不敢再輕易出兵攻打秦國,於是秦國暫時消除東邊的威脅。
接下來,秦國要對付的是自己後方的鄰居巴蜀和義渠。巴蜀和義渠都不是什麼強國,在秦國猛力打擊之下,蜀國很快招架不住,國破君亡。義渠被秦國打得連連撤退,最終以秦國佔領義渠25城而告終。
安定自己的大後方之後,秦國再度對東方六國躍躍欲試,不斷出兵攻打其他國家,將自己的國土逐漸擴大到中原地帶。
這下韓國、魏國、齊國都很慌,眼見秦國不斷攻城略池,實力越來越強,這樣擴張下去,沒準哪天就跑到家門口,把自己滅了。於是為了遏制秦國,齊、趙、魏、韓、燕五國聯合起來,一起攻秦。
這個時間段也很巧妙,此時秦國東征西戰多年,軍隊精力早已不如從前,五國聯盟這回目標明確,抱着一定打倒的態度與秦國盡力搏鬥。而這回,五國聯盟的盟主就靠譜多了,此人是孟嘗君,腦瓜聰明得很。
最終,經過三年的對戰,聯軍擊敗秦國,攻入函谷關,秦國被迫退還之前佔領的國土,以求聯軍放過自己。
四、第三次合縱攻秦
上次秦國被五國聯軍羣毆後,休整三四年,功力終於恢復過來,於是繼續攻打弱小鄰居韓國和魏國,拿下諸多重鎮。秦國國君見自己這麼能幹,非常開心,決定獎勵自己一下,自己封自己為西帝。
這個封號可不得了,直接把自己的野心昭告天下,你們都是我的小弟,我遲早滅了你們。對此,“小弟”們又是怕又是氣:雖然你説得沒錯,但是不要這麼直白。
第二年,小弟們想要挽回自己的顏面,教訓秦國,不要讓它繼續攻佔別國的領土。於是齊、趙、魏、韓、燕五國再次聯盟,攻打秦國。
跟上次不同,這回五國各有各的心思,到了秦國家門口,誰也不敢第一個打秦國,個個都怕自己先出手,到時候打了敗仗,得罪秦國,往後日子都不會好過。
秦國也理解小弟們的心思,上次被聯軍揪着打,還記憶猶新,秦國也不想再來一次。於是秦國暫時放下自己的面子,秦國國君取消自己的西帝封號,將之前佔領的一些城鎮歸還給魏國,將王公、符逾歸還趙國。聯軍見秦國這麼示弱,也不好待在人家家門口徘徊,於是紛紛退兵。
第三次合縱攻秦就這麼流產了,無人員傷亡,大家各退一步,海闊天空。
五、第四次合縱攻秦
雖然合縱攻秦破產,但是各國心裏也明白,秦國此時已長成大獅子,它會慢慢從函谷關殺出來,一一滅掉其餘六國。
韓國和魏國比較倒黴,距離秦國最近,因此時不時被秦國東敲敲,西打打。魏國比較有先見之明,早已把國都遷到大梁,但韓國是無處可躲,最後被迫割讓上黨郡給秦國。
然而上黨郡的郡守不願降秦,因此將帶領上黨倒向趙國,併入趙國的國土。秦國又怎麼可能眼睜睜看着煮熟的鴨子飛了?於是立刻出兵攻打趙國。經過三年的拉鋸戰,秦國最終取得勝利,殲滅趙軍45萬人。
經此一役,趙國國力沒落,再也無法與秦國抗衡,同時趙國也是最後一個可以單獨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趙國沒落,意味着六國中再也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和秦國單打獨鬥。
趙國戰敗後,其餘五國也是憂心忡忡,為了壓住秦國,只能再合縱抗秦。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再次攻秦。可能是怕被秦國滅了,因此五國聯盟齊心協力,在河外之地大敗秦軍,秦軍不得已逃回函谷關,不敢再出兵。
這次羣毆秦國的戰爭取得勝利,同時也是最後一次勝利。這一年,秦王政登王位,這個人在後世被尊稱為秦始皇。
六、第五次合縱攻秦
即使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中聯軍取得勝利,然而六國並未對秦軍造成很大的損害,秦國將函谷關一守,便可保存精力。但相比之下,早前楚國、韓國、魏國、趙國都與秦國打仗過,最終都被秦國打趴,精力大大損耗,無法抗擊秦國。
齊國則是被秦國、韓國、魏國、趙國聯合羣毆過,羣毆後齊國再也無法振興,也沒精力再去招惹秦國。此外,除了打六國,秦國還打了蜀國、義渠國,穩定自己的大後方。
此時,秦國一騎絕塵,其他六國只能在後面吃灰。這個時候,秦國統一六國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六國不可能守在原地等死。在秦國攻佔上黨郡,重建太原郡,切斷韓國、魏國、趙國之間的聯繫後,五國決定再一次合縱攻秦,這個時候,已經不能説是羣毆秦國,而是戰國時期最後的榮光。
這次攻秦共有五個國家,分別是趙、魏、韓、燕、楚國,聯軍前期作戰很穩固,乘着秦國佔領新區,兵力分散,因此打了好幾個勝仗,攻入函谷關,直衝向秦國都城咸陽。
然而無用,秦國在聯軍攻入函谷關後,迅速集中自己的軍隊主力,抗擊聯軍,最終把聯軍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
第五次合縱攻秦失敗,現在六國所能做的,只能是慢慢等死了。
公元前221年,秦國攻下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建立中國首個大統一的王朝。至此,春秋戰國已經結束,歷史進入新進程。
尼采説過:“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強大。”這句話用在秦國身上特別適用。從最早的西邊蠻荒之地,到成為稱霸中原的大國,這中間花了幾百年,被羣毆數次之後,才換來甘甜的果實。
這個過程真是無比漫長,中原霸主從晉國換為魏國,換為齊國,最後換為秦國,説明打仗厲害很重要,然而被羣毆之後還能維持精力也很重要,而秦國在這兩方面,都做到了完美。
文/笑意
參考資料:《戰國時期秦國統一策略的演變》,王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