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羅曼羅蘭在《歌德與貝多芬》中如此説道:“天才有的弱點並不少於普通人,也許更多一些。”

所謂天才,指的便是天賦過人、天資出眾的人,正因為這樣的人比普通人具備更高的能力。因而,在許多人看來,天才必然會為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發展中做出一定的貢獻,一如愛因斯坦、霍金……

但,卻也並非所有的天才都是如此,在上個世紀,有一位被全球公認的天才,7歲便被哈佛錄取,8歲已經能夠講8種語言,至今他都被許多媒體評價為“人類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但同時他也是一個充滿悲劇性的天才。此人便是威廉·詹姆斯·席德斯,為何他曾被送到精神病院,他的一生又有着怎樣的一番經歷也呢?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一、少年輝煌,公認的天才

席德斯,一個從出生起就顯露高智商的天才存在。

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於1898年時出生於美國波士頓。比起其他童年時期才展露天賦的天才不同,從剛出生起,席德斯就已經展現出了他和常人的不同——6個月時他説出了:“Aluminum”;18個月時,他已經能夠獨立閲讀《紐約時報》;2歲時,能夠自學拉丁文;3歲時,自學希臘文;4歲時,精通法文……除了精通拉丁語、法語、希臘語、俄羅斯語、希伯來語以及土耳其語等外語外,席德斯還自創了一門新語言,命名為Vendergood。

除了在語言上的天賦外,席德斯在學術上的天賦更是令人嘆為驚止。在他6歲的時候,他便自學解剖學以及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7歲時,通過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入學測試,取得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在4歲到8歲的四年間,席德斯自己獨立完成了四本關於剖學和天文學的書籍。

7歲便取得哈佛錄取通知書的席德斯因為年紀過小,心智尚未成熟,直到11歲時才正式9歲踏進了哈佛的大門。而在哈佛讀書的幾年裏,席德斯在數學以及天體運動上更是展現出了無與倫比的天賦和能力。

在11歲的時候,席德斯已經站上了哈佛大學演講廳的講台上,並向哈佛數百名的學生以及專業教授講述了他對第四維數學的研究。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這樣的輝煌和意氣風發註定了席德斯的人生是與眾不同的。在他距離成年還有許久的年紀,他便已然聲名大振,學術專家們對這個天才少年報以厚望,認為他會做出超越歷史上其他偉大人物的成就。也有人預言——席德斯未來一定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數學家,成為這個領域的領袖級人物。

事實上,這樣的預言並非沒有根據。當時的紐約智慧測試協會主任亞伯拉罕·斯珀林曾如此説過:“我已經測試了超過五千人。他是我所見過精神最優越的個人,沒有人的智慧和敏鋭接近席德斯。根據我的計算,他的智商可以很輕易超過230,甚至更可能高達250。”

毋庸置疑,席德斯的智商是可以凌駕於許多天才之上的,可又是如何差點被送進精神院的呢?這或許與他的家庭是密切相關的。

二、天才源於父母的“改造”?

若是要論席德斯的一生,那便一定離不開一個高智商的家庭,他的一對父母都是高智商的人物,他的父親鮑里斯·席德斯也是公認的智商極高的天才。

父親鮑里斯是來自烏克蘭的猶太移民,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鮑里斯在剛剛成年不久就到了美國生活。起初到美國的鮑里斯什麼都不懂,就連英語都不會説。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但在短短的七年間,鮑里斯卻成功拿到哈佛大學的四個學位,並且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的教導下,鮑里斯還成為了20世紀心理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之一。而席德斯的母親同樣不凡,她是來自俄國的猶太移民,是波士頓大學的醫學博士。

有着這樣出色的父母,席德斯的天資又怎會差呢,反而是更加優越了。有着過人的天賦,席德斯的父母更加對他報以厚望,他們想要讓席德斯成為一個萬人矚目的天才。

父親鮑里斯彼時的研究更是關於早期智力開發的,而兒子席德斯便成為了他的“實驗品”,又或者是他研究成功的最好證明。鮑里斯常常對外界也是宣稱席德斯的天賦其實是他“長期實驗”的結果,他如此説道:“席德思在出生時只能説是一般聰明,但經過我的實驗後,他逐漸能夠自我學習,並對各類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也許對於鮑里斯夫婦來説,擁有一個萬眾矚目的天才兒子是光榮自豪的。但對於席德斯來説,卻不盡然,在這份光榮的背後卻是席德斯童年的殘缺。從席德斯出生開始,父母為了讓他成為優秀的人,便為他打造了一條只有學習的道路,他在父母的嚴密包圍和保護下成長着。

席德斯的童年時期只有讀書和學習,沒有朋友和玩具,他甚至沒有擁有過一天同齡人的日常生活,因而席德斯要比大多數的同齡人都沉着和壓抑,沒有一絲孩子的童趣。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這樣的童年給席德斯帶來了一些不健康的成長習性,諸如他有着嚴重的焦躁和強迫——他無法容忍吃飯時餐廳侍者晚一分鐘的上菜,若是遲了,他便會急得雙腳亂蹬,用力地敲打桌面,十分的焦躁不安......

是的,席德斯成為了父母所期待的天才,也成為了許多人眼中羨慕仰望的存在,卻偏偏不是他自己,只是一個被安排好了的人生。這也導致了成年後的席德斯終究出了問題,這個天才又該如何度過剩下的人生呢?

三、因何被送入精神病院?昔日的天才歸於何處

在16歲的時候,席德斯以優異的成績在哈佛畢業,可在畢業典禮上,他卻對着聚集的記者們説出了令人震驚的一席話——“我想要過上完美的生活,而實現完美生活的唯一途徑就是讓自己隱居,我討厭羣眾。”

這是席德斯第一次當眾表現出了他對這種天才生活的厭倦。

此後的幾年中,席德斯對學術的厭倦和逃避也逐漸加深。在17歲時,席德斯因受到學生的嘲笑而辭去了數學助教的工作,甚至從此放棄了對數學的研究;此後他雖然繼續在哈佛教書,在不到一年後又因為教學的失望和學生的討厭,他辭職並回到了新英格蘭。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1919年時,21歲的席德斯因為參加政治示威活動而被判處了18個月的刑期。在出獄後,對他報以厚望的父母卻將他送進了療養院進行所謂的改造,甚至稱“如果沒有改變,他將被送去精神病院。”

24歲時,席德斯開始了“流浪”,他隱姓埋名,拋棄了此前二十年人生的一切,開始輾轉於不同的城市當中,從事體力活動來賺取生活費。儘管他沒再用自己的真名,但他用化名發表了許多的文章和書籍,囊括了宇宙、科學、歷史、政治、經濟等領域。

在30歲以後,席德斯便在紐約的一家小公司裏做一名低級文員,生活平淡而簡單。在1944年的夏季,席德斯孤獨地死在了自己的公寓中,年46歲,昔日的天才就此隕落。

小結

誠然,威廉·詹姆斯·席德斯,一個稱為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天才,籠罩着無數的光環,他觸手可及別人為之奮鬥一生也無法得到的成就,令人敬佩和羨慕的同時,也更令人可惜他的結局。

一個令無數人驚豔讚歎的天才終究還是泯然於世間,沒有成為他的父母以及外界所期待的模樣,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也並非天才便能夠有完美的結局或是突出的貢獻,人生更多的還應當靠的是後天的努力和環境。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事實上,或許對於席德斯自己來説,後半生的默默無聞是一種幸福,他不用再揹負父母苛刻的希望和外界的期待,他能夠為了自己而活着,感受屬於普通人的生活,又何其不是他的快樂呢?人各有志,不當以他人眼中的好壞來判定自己的道路對錯罷了。

參考資料:《歌德與貝多芬》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01 字。

轉載請註明: “天才”隕落:7歲被哈佛錄取,8歲會8種語言,後被送進精神病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