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接過秦始皇的接力棒,將理論變成實際
歷史上的“秦皇漢武”就是指秦始皇跟漢武帝,在大家的眼中,兩個人都是對歷史有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實際上漢武帝的能力及貢獻更超越秦始皇,但是人們習慣性將漢武帝跟比他更早的秦始皇來相提並論,就是我們一直看到的“秦皇漢武”。
不懂歷史的人可能會説既然是“秦皇漢武”,秦始皇排在漢武帝前面,那麼秦始皇的功績應該要超越漢武帝,比方説統一中原這樣至高無雙的榮耀就被秦始皇享受到了,業績全都算在秦始皇的頭上,而事實上,完整的統一中原並稱一種文化的是在漢武帝時期成型的。
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説法就是,秦始皇對統一中原指定了和開發了一套理論概念,這套理念可以供後面人蔘考並且發揚光大,而實際上去操作的人卻是漢武帝,他就是一個高層比較優秀的執行者,甚至他在秦始皇構建的南圖上再改良了一番,變得更加徹底了。
歷史上記載秦始皇統一了七國,結束了中原各個國家分崩離析的狀態,將一盤散沙變成了合在一起的泥土,而實際上這樣的統一隻是表面的,實際各個地方只是換了一個君王而已,其他的一切照舊沒有變化,甚至秦皇的心腹在收復的國家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之前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聽小編慢慢講。
秦軍的勇猛是天下皆知的,他們每消滅一個諸侯國就會將這個諸侯國的王族五花大綁帶到關中軟禁了起來,然後再把這個國家的一些有能力、實力雄厚的商人店鋪都喬遷到秦皇原始的土地上經商,像帶動國家的經濟。
然後令本國的原住民到收復的國家去勞作、生根發芽,這樣表面上秦國的土地和人口分佈到中原的各個地方,但是秦國人口再多,跟原住民比起來,比例還是偏低的,即使派遣到諸侯國的使者想要下達一個命令,也是很難執行到位的,因為諸侯國的社會基本結構不牢固。
為了徹底的統一中原,秦始皇將自己的部隊分別派遣到收復的六國腹心地帶和一些重要城市,以及一些交通要塞上,這些地方官雖然是秦始皇任命的,但是執行的時候卻是需要諸侯國原地的貴族們來幫忙實施,這樣一個個小小的地方官,秦始皇不可能派大規模的軍隊跟着他,所以他在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根本就使喚不動當地的貴族。
歷史上很多的事情都看得出來秦始皇實際能控制的管轄範圍遠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少很多,即使打下了土地,卻不聽自己號令,這個跟沒有打下這片土地有什麼區別嗎?所以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才會發展得那麼順利,他們多數是六國王室的後裔,或者是當地的地方貴族,顯然秦始皇沒有將他們斬草除根,才造成了後面的西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邦等的三分天下。
漢武帝繼位時,天下已經大亂,漢武帝結果秦始皇的接力棒,通過推恩令以及各個地方經濟的改革措施,一點點慢慢的削弱了地方貴族及王侯將相的實力和權利,他一上台就將諸侯王的土地打亂了重分,並且把那些比較富裕一點的地方劃分為直轄區,直接由自己管理,諸侯王無權干涉。
這樣的話,漢武帝就可以有用之不盡的軍費開支個外交的開支了,這些巨大的税收收入漢武帝用來將中央軍隊擴編整改,使得泱泱大國的兵力、財力遠遠超越從前。那些寵寵欲動的匈奴貴族還有邊疆的貴族們就自發自動的跑到長安給漢武帝跪拜,俯首稱臣,這時候中原各地不僅名義上、實際上都被漢武帝控制了。
漢武帝一生對東亞真正的一統時代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之不愧的被稱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