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記憶猶新,小學課本中有這樣一篇文章《朱德的扁擔》,這讓朱老總的故事傳遍天下。因為作者不願意在入選語文教材時署名,很多人並不知道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其實,他就是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朱良才上將。
在開國上將中,朱良才是知名度比較低的一位,1959年,他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得到批准,成為開國上將中第一個退出領導崗位者。
朱良才,1900年出生於湖南省汝城縣一個貧苦家庭,1925年,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中,朱良才參加鄉農民協會,被推選為農民協會組織委員。
1928年1月初,朱良才參加湖南暴動,在湖南耒陽縣,朱良才找到了陳老總。
幾天後,陳老總帶他到永興參加湖南特委召集的代表大會。
會後,朱良才來到資興縣擔任縣委組織部部長,與其他領導一起發起了農民暴動。
起義農民轉移到耒陽後,組成第36團,不久揮師井岡山,加入了紅4軍的行列,朱良才參加紅軍後,開始在軍部當秘書,給朱老總掌印,後來在他的積極請求下,被派到紅4軍主力之的31團1營1連當黨代表。
1929年,朱良才率部隨朱老總進軍贛南、閩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據地,次年被任命為紅一方面軍第9師政委。
1931年秋,在第三次反“圍剿”中,朱良才指揮部隊作戰時被敵彈擊斷右臂,鮮血直流,戰士們把他搶救下來,送往醫院治療。
當時紅軍醫院醫療設備簡陋,醫療技術也落後,只能採用土法接斷臂,既費時,療效又差,他在病牀上整整躺了3個月,斷臂仍未痊癒。
當時,前方戰事頻頻,朱良才日夜惦記着部隊的作戰、訓練,坐卧不安,他在傷口還沒有痊癒的情況下不顧醫院阻攔回到了部隊。
到了紅軍總部,紅軍總政委周公看見他,關心地説:“你來了?傷好了嗎?”
朱良才回答:“好了,沒多大問題。”
“那好,五軍團15軍有幾仗沒打好,你來的正好,馬上去15軍當政委。”
朱良才剛一到任,就率領紅15軍參加了贛州戰役。激戰中,朱良才親臨火線,奮力率部抵抗,在最危急時刻,他親自帶領大刀隊,與敵人短兵相接。
由於朱良才等部誓死阻敵援軍,才使主攻贛州的紅三軍團免受強敵夾擊。
在1933年召開的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朱良才被中央軍委授予二等紅星獎章。
紅軍開始長征後,朱良才被任命為34師政治部主任,率領後衞師擔負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的掩護任務。
一次作戰,他身負重傷,血流不止,但輕傷不下火線,躺在擔架上指揮戰鬥,給部隊極大的鼓勵,但是該師處在全軍的最後,行動非常被動,補給十分困難,加上長途行軍疲勞,師長和政委產生了消極的思想,每到營地倒頭就睡,上級來了電報也不看。
在黨委會上,作為書記的朱良才批評了他們,會議不歡而散。
會後,師長和政委向軍團反映,朱良才的身體還沒好,行動不便,不適合當後衞。
軍團領導認為有道理,就把朱良才調到軍團機關,提前過了湘江。
不久,34師在蔣家嶺一帶被敵人切斷,師長、政委和大部分指揮員犧牲,其餘的被打散。
時任紅五軍團民運部長的宋任窮説:“如果朱良才就在那裏,這個師恐怕垮不了。”
1938年秋,朱良才奉命到華北抗日前線晉察冀軍區工作,擔任軍區三分區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朱良才在三分區工作一年,他和分區司令員陳漫遠發動全分區軍民經過48天的戰鬥,粉碎了日軍對五台山的圍攻
1944年春,朱良才正式擔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帥的直接領導下,他全力以赴地做軍區和部隊的政治工作。
抗日戰爭時期,朱良才協助聶榮臻領導晉察冀軍區的政治工作,及時發現和宣傳“狼牙山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對鞏固基層、提高部隊戰鬥力,起了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朱良才曾先後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等職。
1958年,朱良才舊病復發,頭痛難忍,他自知這種病是不能短期治好的,説:“我是正職,因病不能多抓工作,對軍區工作有影響,怎麼辦?響應中央號召,讓年富力強的同志來幹吧,我休息好了,再繼續工作!”
當時,朱良才58歲,本可以一邊治病,一邊工作,當時很多人都勸他帶職休養,不必辭職休養,但他卻從大局出發,在一次黨代會上,提出免職休息治病的請求。
中央領導批准了他的請求,並讚揚他思想開明,號召大家向他學習。
朱老離開領導崗位後,撰寫了不少回憶性文章,《朱德的扁擔》、《一根燈芯》等傳世佳作,就是在這段時期寫就的。
1989年,朱良才病逝於北京,享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