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後,為什麼東晉沒有乘勝追擊統一全國?
淝水之戰後,為什麼東晉沒有乘勝追擊統一全國?
淝水之戰,東晉以區區8萬精兵,打得前秦百萬雄師,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前秦苻堅只剩下10萬人回到長安,強大的
前秦瞬間倒下。黃河流域,再次陷入分裂局面。得勝之師東晉卻沒有乘勝追擊統一全國,這一直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淝水之戰的勝利,應該是東晉統一全國最好的時機,但東晉沒有實施這一策略,無疑讓人扼腕嘆息,就其原因眾説紛紜。
有人説是南弱北強,有人説是東晉內部混亂,有人怪罪五胡戰鬥力強盛,有人責備東晉王室衰微,權臣當道等等,不排除有這些因素。但我認為東晉沒有乘勝統一全國的原因,更多地應該是統治階級理想的缺失,在他們眼裏統一沒有偏安來得實際。
東晉是由西晉的司馬睿南遷建立起來的政權。西晉滅亡後,北方士族豪強富户,為躲避北方戰亂,紛紛隨司馬氏遷入江南。中原先進的漢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東晉一時間代表了漢文化的主流。這本是一件幸事。
北方五胡亂華,戰火紛飛。胡人的文化一時難以與漢文化融合,胡人的鐵騎一時也難以下江南,統一全國。這就為江南遠離戰爭,社會相對穩定,偏安一隅,提供了條件。
南北方的文人雅士讓漢文化在江南興盛起來。漢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講究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和為貴,天地之間要和,人間要和。南方相對安定的環境,人們都不願意隨意發動戰爭,一切以和為貴。於是人們樂於小富即安,偏安東南一隅。
歷史上統一不是以南北方正統為基礎,而是以國家政權的政治發展形勢為基礎。雖然東晉保住了中華文化的核心,代表了中華文化的主流,是王朝的正統。
晉朝政局相對穩定,民心,道義上也都相比北方處於優勢,但由於統治階級整體上沒有把實現國家統一作為基礎政策,也就是説執牛耳的人大多數根本沒把實現國家統一作為理想。
東晉坐擁江南的繁華和富庶。北風南遷的士族豪強,文人雅士,經歷過北方的戰亂,領略過北方戰亂的苦楚,到了江南繁華煙花地,打回故鄉的理想,可能剛開始還有那麼一點點,隨着和平富貴日子的到來,一切便隨遇而安,及時行樂吧。
東晉門閥士族,在中國歷史上以其奢靡消費而聞名,其表現觸目驚心。他們每天褒衣博帶,驕奢淫逸,生活糜爛。出現了石崇鬥富等歷史不良現象,石崇有“蒼頭八百餘 人”其家廁上亦“有絳紋帳,徊褥甚麗”,“常有十餘婢 侍列,皆有容色。”。
東晉士族莊園經濟的盛行,促進了玄學的發展和佛教的興盛。清談之風盛行。人們每天高談闊論,喝酒煉藥,觥籌交錯,不絕於耳。完全遠離現實的,脱離實際。誰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想什麼北伐統一中原的大事兒。今朝有酒今朝醉吧。
東晉文人雅士們發現了自然。他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風流,孤芳自賞。成天遊山玩水,及時行樂。如謝靈運陶淵明等人均可為代表,他們的詩詞歌賦是多麼清新,雅緻。
北方的世族,畢竟是外來户。東晉南遷時,司馬睿利用了當地的名士顧榮、賀循,一步步獲得南方吳姓世族的擁護,建立了以建康為中心的東晉政權。而後北方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能人王導號召北南方士族團結,共同支持司馬睿,使得江南逐步恢復穩定,東晉才得以暫時偏安。
時間久了,南北方的豪強世族,必然會產生很多矛盾。司馬睿為了擺平這些矛盾,處置這些內亂花費了很多心思,所以統治階級也不可能盡心盡力的發兵中原,與各少數民族政權交戰。
何況兵者,國之重器,不可輕言。一動則可能血流成河,或成功或失敗均是一場冒險的豪賭,不能隨意使用武力,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江南有天塹,長江易守難攻,戰略優勢明顯,作為統治階級來説能保住政權,安享一時太平算一時,統治階級沒有謀全局的思維和理想。這必然導致司馬氏集團在戰略上,只取守勢,也沒有也沒為北伐統一全國做過準備。
有人可能要説,東晉不是有祖逖、桓温、荀羨、謝玄等人曾經北伐過嗎?他們率領東晉軍隊,縱橫黃淮中原不是戰績卓著嗎?然而這些北伐行動都因統治集團的制肘,幾乎都半途而廢。這也更説明統一全國的理想,是東晉少數人的一廂情願。統治階級內部根本對統一全國不屑一顧。
政權賴以生存的士族豪強,整個社會都沒有北伐統一全國的理想。平時當然就沒有充分的準備,一味只求偏安。面對苻堅殺氣騰騰的百萬軍隊,東晉只組織起了8萬軍隊去迎戰。不能不説囊中羞澀。由於統治階級平時準備不足,當淝水之戰勝利時,東晉哪還有足夠的後備力量去乘勝追擊。
統治階級理想的整體缺失,讓東晉失去了唯一的一次統一中原的機會,這不能不説是歷史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