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工科優勢培養新文科複合型人才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才培養改革實踐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光明日報通訊員 晏華華
智慧城市長什麼樣?6月初,記者在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下簡稱“公管院”)電子決策劇場,目睹了智慧城市的“大腦”和“神經”,身臨其境地體驗了一把未來的生活。
電子決策劇場是公管院教學與科研的信息化實驗室,也是學院的一張名片。歷經20年發展,現在的公管院已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教學科研機構。
當下,傳統公共管理類學科面臨新的挑戰,如何適應數字化、全球化要求,推動公共管理改革創新?公管院立足華中大工科優勢,嘗試文理交叉融合,積極探索“個性化、信息化、國際化”新文科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人一方案”個性化育才
學院致力於成為“領導者的搖籃,政府的思想庫”。為此,進行了一系列人才培養改革。公管院常務副院長張毅介紹。
“上學時我們根據興趣搭配課程,同在一個班而所修課程不一樣。”獲“挑戰杯”全國一等獎的畢業生周蓉回憶起選課經歷,“這種課程設置很個性、很靈活,能激發我的創新靈感。”
學院把課程模塊化作為培養複合型、創新型、卓越的公共管理人才的突破口。課程體系由人文素質、政法、經管、數理、信息以及實踐教學6個模塊組成,涉及理論基礎、應用知識、國際前沿,並隨時保持更新。
尊重學生,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從大二開始,學院為每位學生度身定製學習方案、分配學業導師。“我對政治學感興趣,我的學業導師非常支持我,給我提供了參考書籍和研究資料。”公管院學生譚成説。
第一課堂的問題解決了,第二課堂該如何設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院儘量壓縮課時,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在公管院,有一個堅持了15年的讀書會,學生根據興趣參加讀書會,在讀書中開闊視野、訓練思維。
每逢節假日,學院開設政府管理大講堂,邀請名師大咖作報告,不出校門學生就能瞭解學科前沿發展趨勢,名師的魅力讓一批又一批學生走入學術殿堂。
通過個性化人才培養,近年來,一批學生在創新創業、基層就業領域表現突出。陳羅琦等3名學生獲全國大學生城市管理競賽一等獎,胡暢航紮根基層,貢獻青春智慧……
文理交融提升信息素養
順應改革,學院將技術和定量素養納入公共管理學科,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文理交融的新文科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華中大學科優勢,推進“文工、文理、文醫”交叉,塑造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瞄準學科發展方向,以培養公共部門CIO(首席信息官)為目標,重點建設電子政務核心專業。對此,毛子駿教授深有體會:“與其他一流大學的管理學院相比,華中大的優勢在於工科底子強,建院之初,學院就提出做信息化研究。”
信息化和大數據給社會帶來深刻變革,學院進一步強化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將信息化融入所有學科課程,培養具備信息分析處理能力的人才。譚成表示信息模塊課程讓學生熟悉了技術和各種研究工具,給學生以後的科研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一直以來,學院搭建高水平實驗室作為公共管理類人才培養平台,開展程序設計、仿真模擬等實踐教學課程,讓學生在課堂上能體驗到實踐的現場氛圍。
不僅如此,華中大打通社會學、新聞傳播等九大文科院系壁壘,建立通信工程、計算機、人工智能、物聯網、公共衞生等相關理工科交流平台,構建多學科交叉的文科綜合實驗教學模式。
2008年成立的輿情信息研究中心是學科交叉的產物,由公管院和新聞與信息傳播院合作打造,是全國首個黨委宣傳部門與高校聯合的輿情信息研究機構,為頻繁出現的網絡輿情提供了治理範式。
在抗疫中,通過大數據挖掘信息、收集資料、瞭解動態、評估形勢、提出建議,學院共有11項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報告被採納,並獲中央和省級部門的批示。
為國際化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如今,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公共管理類人才越來越需要面向日益開放的世界,樹立全球化思維與國際化視野。
20年來,學院打造了一支國際化的教師隊伍。大多數教師具有留學和訪學經歷,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瞭解世界的窗户。《城市管理學》《電子政務》等12門課程採用雙語教學的方式,按照國際學術規範對學生進行訓練,引導學生關注人類社會重大問題,培養國際視野。
公管院的生源遍佈全球,一批批留學生慕名到華中大求學深造。留學生以碩博為主,碩士生佔比40%、博士生佔比60%。與此同時,60%左右的本科生可以出國交流一次。
“公管人應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許曉東常説,公管院的學生要放眼世界,為人類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為世界減貧以及和平事業作出中國貢獻。
2014年3月,華中大設立東盟研究中心,掛靠公管院,培養熟悉東盟問題的國際知名創新型人才,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特色高端智庫。
國際化的教育離不開國際化的教材,公管院多名教授用自編教材取代西方教材。許曉東編著的《定量分析方法》、陳鶴編著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精編案例教程》是國際學生的課程教材。徐曉林的《電子政務導論》是國內最先對電子政務概念和體系框架進行總結的一本著作,中國行政管理學會顧問郭濟稱,此教材是電子政務的“金鑰匙”。
“我們未來對國際學生的教育將更注重分享中國經驗,以中國的案例、中國的素材、中國的理論,培養知華、友華、愛華的國際學生。”張毅説。
《光明日報》( 2021年06月15日 09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