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給教育問題“扎針”,“切”準要害不易

這兩天,面對中小學教育的種種頑疾,教育部問診很忙。

新民快評|給教育問題“扎針”,“切”準要害不易

新華社圖

男生缺乏陽剛之氣?管!智能手機影響教育教學秩序?管!教育部昨天公佈了陳寶生部長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全文,再度引起熱議——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這“五件小事”,教育部表示,要統統管起來。

“望”見病症,固然是好事,但是“切”準要害,通暢氣血,卻遠非易事。比如,傳説中的“小學階段作業不出校門,隨堂作業在校園內完成,初中階段作業不超綱,高中階段作業不越界”,願景美好,但引來家長羣“炸裂”。有人推敲字眼,“作業不出校門”,那晚點放學可好?小學乃打基礎重要階段,每晚回家沒有適度的操練和反覆,“神獸”如何“馴化”?有人深諳門道——作業“不超綱”和“不越界”究竟該如何判斷,每年的自主招生考試中,高明的老師早就用高階思維在熟悉的知識點中埋好“坑”,知識點還是那個知識點,題卻早已不是那個題。作業的問題需要管,但如果只是用耗費時間或其他一些量化指標來管,恐怕沒用,評價和選拔方式,才是穴位所在。

又比如,手機管理,“要把學校作為信息管理的一片靜土,還學校安靜的讀書氛圍”。在上海,其實這並非新鮮話題了,教室外建立“養機場”的學校這兩年不少。帶手機上學,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也就是方便放學和父母報個平安,回家路上聽聽歌刷刷屏,放鬆放鬆。行政命令能將手機隔離在課堂之外,但放學後呢?誰來監管,誰來把控?這恰恰是沒有換個角度思考,孩子們為什麼願意將青春大段大段奉獻給網絡世界?作為成年人,你是否看到了他們的忙碌和壓力,你是否發現,在一張被學業和補習塞得滿滿當當的日程表中,碎片化的時間和碎片化的思維模式,和網絡的特質是多麼般配……但他們年紀尚小,饒有興致地看天看地的時候,被推着拉着坐進了補習教室。面對這樣的一羣孩子,你卻責怪他們“你怎麼沒有興趣愛好”“只會玩手機,不會去幹點別的嗎”,是否應該反思——究竟誰讓他們疏遠了真實的世界,只能在網絡的穹頂之下,感知虛妄的快樂?

前一陣腰疼發作,碰不得動不得推拿不得,唯有向針灸求助。一直對於小銀針頗有畏懼,病急投醫,方識神效。只是不解,為何明明腰痛,掌心、腿側、腳面多處都得扎針。一陣電流在體內流過,醫生緩緩道來:腰間的苦痛,恰恰仰仗於手掌某個穴位產生“神秘力量”;五臟六腑的不適,“解決方案”可能就在足下。經絡遍佈全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扎再多的針,可能也成效不大。

陸梓華/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84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快評|給教育問題“扎針”,“切”準要害不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