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景公:敗而後勇,氣勢如虹,“中興”之名,實至名歸
晉成公去世後,其子晉景公立。
晉景公即位後的第三年,晉國和楚國在邲爆發了一場大戰,史稱“邲之戰”。這一戰對晉、楚兩國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這一戰,是兩國在“城濮之戰”後,再一次遭遇的大型戰役。此戰可以説是楚莊王率領楚軍再次挑戰中原霸主地位之戰,晉國自然得全軍應戰。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那麼,楚國為何會選擇在此時攻打晉國?
其原因除了楚國在楚莊王的帶領下,已經有了足夠的戰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晉國的趙盾在兩年前已經去世,繼任的郤缺也在“邲之戰”前去世,荀林父等人是在“邲之戰”前才接任“中軍將”的職務,這對於楚國而言,這是相當好的機會。
此戰的結果——晉國在“邲之戰”大敗而歸,楚國因此確立了霸主的地位。晉國失敗的原因,表面上看似是因為“將帥不合”而導致戰略失控,但實際上,這是晉景公和荀林父藉由這場戰爭除去剛愎自用、不遵將命的先縠而所做的準備和犧牲。
晉景公藉着此一戰的慘敗,一步步重振了失落已久的君權。對於趙盾專權已久、以致霸業中衰的晉國來説,多少有些激勵的作用。
《東周列國·春秋篇》楚莊王劇照
此戰之後,秦國也不甘寂寞——秦桓公率軍攻打晉國。《左傳》的記載中,並沒有標明此戰的原因。
雖然晉國並沒有派“中軍將”前來督軍,在此戰中只見晉將魏顆之名,但晉軍在備戰之時還能強攻餘狄並最終取勝,可見此時晉軍的實力仍然是不可小覷的。
秦桓公駐紮在晉國輔氏,結果魏顆不僅率領晉軍擊退了秦師,還俘虜了秦國的猛將杜回。據《左傳》記載,此戰晉軍能取勝的關鍵因素,乃是有鬼神相助的緣故。
魏顆是曾經擔任“車右”的魏犨之子。在“輔氏之戰”中,原本晉軍與秦軍勝負的形勢並不明朗,秦國是有可能取勝的,特別是秦國軍中還有一位猛將杜回。然而,兩軍交戰之時,杜回卻因為絆倒而被俘虜。原來,這是魏犨愛妾已死去的父親前來報恩,才讓晉軍獲得了最後的勝利,這也是“結草銜環”典故中“結草”的由來。
雖然這個典故涉及到封建迷信,不全然可信,但是晉國在“輔氏之戰”中擊敗秦國也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此戰晉軍主力並沒有來,只來了魏顆率領的偏師,足可見晉國在晉景公的治理下,國力已經逐漸迴歸穩定的態勢。
雖然晉國在“邲之戰”中受到重挫,不過這幾年晉國對赤狄連戰連捷,已經大大減少了外患的干擾,以致晉景公可以專心用兵於中原。在他的治理下,晉國國內相當安定,盜賊之類的人大多都已經逃往了其他國家。
好事接連而來。晉國高漲的聲勢仍然停不下來,他們又在“鞍之戰”中大敗齊國。雖然此戰晉國出兵的目的,是為了救援魯、衞兩國,但因此獲勝後,也讓晉國的國勢再次興起,晉景公頗有恢復晉文公霸業的姿態。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景公劇照
這一邊晉國形勢大好,那一邊的秦國和楚國在幹嘛呢?
晉國在“鞍之戰”獲勝後便氣勢如虹,反觀屢遭挫折的秦國,不斷地處於劣勢的狀態,他們為了尋求突破,於是決定與楚國會盟。
在齊晉“鞍之戰”時,楚國的日子也不太好過,他們因為楚莊王新逝而最終未能參戰。但是,楚國為了繼續稱霸中原,開始聯合其他諸侯國在蜀地舉行會盟。
晉國氣勢強盛由此可見一斑,竟然讓包括楚、齊、秦三國在內的各諸侯國,皆因畏懼而在私下裏舉行會盟。
可想而知,這是一場缺乏誠意的會盟。我們都知道,如果是因畏懼而舉行的會盟,自然是無法長久的。因為一旦恐懼消失或是遭受更大的恐懼時,會盟就會失效。會盟前一個月,楚軍才剛剛攻打過參會的衞國和魯國,這樣的會盟還有什麼信任基礎可言?也難怪隔年魯、晉、宋、衞就又聯合起來,討伐楚國的盟友鄭國。
《東周列國·春秋篇》晉文公劇照
秦國和楚國都不約而同地透露出了擔憂——他們和晉國之間的實力差距越來越大。然而,他們所需的擔心還不止於此。
晉景公在十國諸侯會盟之後的隔年,便將晉國原有的三軍,擴編為六軍。
晉國的軍制,從曲沃以一軍為晉侯開始,歷經晉獻公始作二軍,晉文公作三軍、三行,再擴充為五軍,晉襄公捨去二軍恢復三軍,一直到現在,晉景公為了犒賞“鞍之戰”的功勞,再次擴編為六軍。
六軍即原本的上、中、下三軍,再加上新上、中、下三軍,每軍都有將佐,合計十二卿。此次新加入的六卿,以韓厥為首。這些人不僅精明能幹,而且各各軍功赫赫,他們從此對晉國君主加倍的效忠。
晉景公雖然是在模仿晉文公,但從結果來看,他的作法依舊是十分成功的。此時的晉國,於外氣勢強盛,於內團結一致,可以説,晉景公完成了歷任晉國君主都沒能完成的成就。他的“中興”之名,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