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在我國曆史上,古代人們的道德觀念之中,忠義歷來是除了孝道之外最被人們所推崇的一種精神品質,這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體系。所以在民間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他們雖然身份不同,無論是高官貴族,還是山賊草寇,但無一例外,他們的身上都有着一個特質,那就是忠義。在朝中做官則忠於自己的朝廷,忠於自己的帝王,忠於自己的國家,在山裏稱王則義於自己的兄弟、義於自己的信仰,義於那些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可憐人。但是忠義也需有限度,過度的忠義就成了愚昧之忠與盲目之義。在古代社會中這樣的人自然也不會少,他們也留下了很多的故事供我們傳頌,但其中我認為最值得商榷的一個人,當是戰國時期的屈原了。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他生於古代的帝王之家,祖上曾經是一國之君,雖然他們家是旁系,但也是實實在在的王公貴族。他並沒有像那些王公子弟一般,流連於享受生活,反而還常常居於百姓的家中,體會尋常人家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也深刻的感受到了百姓生活的辛酸,立志在今後要努力的改變這一現狀。從小他就十分的愛讀書,尤其對於許多的經典古籍總是多次的進行閲讀,這也是他之後在詩書領域成就的開始。由於他經常的幫助那些民間的普通百姓,所以從小就在民間積攢下了不錯的口碑,他的父輩也為他小小年紀就能夠得此成就而感到非常的驚訝,所以對他進行了大力的培養。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當時的天下一片混亂,秦國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實力大大的提高,隨後便開始向着周圍的國家動手。當時有一小支秦國的軍隊來楚國騷擾,他組織當地的青年人共同抗擊,奮力地守護着自己的家園。他一方面不斷的想各種各樣的奇謀妙計對付來犯的敵軍,一方面也將自己從小的耳聞目睹,以及所學之能全部交給這些青年人,希望他們將來有一天可以獨當一面,為國家獻出力量。聽聞此事之後的皇帝將他召入宮中任職,對於這個自己的旁系子侄十分的信任,給了他很高的權力。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在他入宮之後不久,憑藉着自己出色的謀略,很快就在宮中站穩了腳跟,並且還屢立功績,在宮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他還代表楚國先後出使過多個諸侯國,面對別的諸侯國的謀士的言論威脅與壓迫,他毫不退讓的與他們進行了唇槍舌戰,讓他的名聲也逐漸的在各個諸侯國中顯露。在皇帝的扶持之下,他很快就上升到了權力的最頂端,成為了楚國的重臣,而且在他的帶領下,楚國的實力也逐漸的開始增長,雖然相較於突飛猛進的秦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算得上是兵強馬壯。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他認識到了秦國實力煥然一新的原因所在,就是他們在不斷的對於國家制度進行改革,所以要想能夠迅速的打開條件的桎梏,實現國家實力的飛躍,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在他的倡導下,也開始着手對楚國的體制進行了改革,尤其是對於舊貴族實力的削減更是重中之重。然而相比秦國,他們的改革卻顯得那麼的可笑,因為它不是對於國家的全面改革,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性的交鋒,清除掉自己的內部有威脅的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期間,屈原也因為遭到了奸人的陷害,而被流放到了別地。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在他被流放期間,楚王聽信張儀的讒言,先後做出了很多的錯誤的決定,導致了楚國多次在與各國的交鋒之中落敗,並且還得罪了自己原來的盟友齊國。其實當時屈原的決策是與名士蘇秦一致的,那就是聯合其他諸侯國共同抗擊秦,但是張儀的胡亂建議,卻讓楚懷王放棄了原本大好的局面,轉而對秦展現出了諂媚之姿態,最終落得了個裏外不是人的局面。而此時的屈原卻被調離了權力的中心,只能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的努力付之一炬,他也曾多次寫下一些悲憤的詩詞,希望通過它們來警醒被矇蔽的楚王,然而卻始終效果不佳。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在楚國的勢力被眾多諸侯國給不斷的削弱之後,屈原才又被重新的調入到了朝中,然而此時的楚國形式已經是朝不保夕了。為了能夠獲得喘息的機會,楚王不得不將自己的兒子送入秦國充當人質,一次來換得雙方的短暫聯合。秦國邀請楚王前往赴宴,屈原力勸他不去,但是那個不爭氣的太子卻害怕他不去,自己在秦國的生活更加的艱難,所以堅持慫恿他前往,結果宴席上沒有所謂的美味佳餚,只有眾多身披重甲的軍士,經歷了數月的談判之後,懷王的屍體被送回了楚國安葬。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原本太子就對屈原十分的不滿,因為他的改革舉措極大的危害了這些王公貴族的權益,所以在他上位之後,屈原再一次的遭到了流放。其實如果按照屈原的構想做下去,楚國未嘗不會具備着與秦國一戰之力,可惜他沒有碰到一個堅定的支持他的明主,這就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在他被流放期間,寫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成為了後世的財富。在他途徑長沙期間,得知楚國的悲慘境遇,悲憤欲絕,最終走向了那條滾滾的江水之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所獻上的所有的建議,全都是站在一個比較無私的角度上來提出的,雖然他本身就是貴族統治的一員,卻半點都沒有思考過他自己的利益。他最終的投河其實也並不是人們所謂的愚忠,如果只是單純的忠於那個昏庸的帝王,那他更多的選擇是在楚王身死之際,就隨之而去,可他沒有,縱然被流放,還是心繫着這個國家。他的投江其實更多的是他對於現實的絕望,對於自己無力拯救這個國家和人民的絕望,他清醒的看到了這個國家已經再無希望,所以他選擇了先走一步,用自己的性命為自己的信仰與堅持畫下了一個徹底的句號。就算他沒有選擇這樣結束,憑着他一個人真的能阻止隨後一切的發生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09 字。

轉載請註明: 屈原最後的投江自盡,到底是愚忠的表現,還是另有它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