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爸爸真棒(babazhenbang),作者阿駝
"Pay to play"
這是在美國大學招生圈裏通用的一個詞,意思是:花錢就能買到的機會(付費即參與)。
換句話説,當一個學生純花錢去參加一個高大上的活動,甚至確實得到了某個藤校教授的真實推薦信,很大程度上是完全無用的。
因為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這就是“Pay to play”,並不能證明一個學生真實的能力。
事實上,只要是家長、學生能在市面上打聽到的教授推薦信、論文發表等“秘密渠道”,招生官比你更清楚其中的門道。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我們中國家長認為只要孩子拿到證書、獎牌、推薦信,就等於可以為申請加分。其實,大學招生官的第一反應:學生是如何拿到推薦信的?為什麼他能拿到(而別人沒有拿到)?”Pioneer Academics先鋒學術的創始人Matthew Jaskol説,在他看來,這是每一位美國大學招生官的職責所在,找出每份申請材料中的“上下文”。
關於大名鼎鼎的Pioneer Academics,相信關注國際教育的家長和同學們都聽説過吧。它是全球唯一具備頒發美國大學學分資格的在線研究項目,為全球優秀的青少年提供更為創新和更具挑戰的在線學術研究機會。
也正是因為Pioneer Academics在全球大學的權威性以及認可度(當然還有超強錄取結果的背書,比如今年哈佛一共在中國大陸錄取的7位學生中,有3位都是在Pioneer 歷練出來的),它也成為了留學黨口中“比頂尖夏校更有價值”的學術活動。
那麼,如果大學並非要看一次論文發表,一封推薦信,大學到底要看什麼?以及為什麼Pioneer Academics的學生能夠得到頂尖美國大學的認可呢?
眼前這位謙遜、親和的行業大咖卻打破常規,説:“高中生做學術研究,不是為了教授推薦信,不是為了申請大學,而是幫助他們重拾好奇心和求知慾,找回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故事的開始,要從“不愛提問的中國學生”説起。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擅長考試,不會提問?在創立Pioneer Academics之前,Matthew曾經為一家教育組織做課程設計顧問,進行過針對高中生的中西方融匯課程設計,因此接觸到了不少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學生。他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中國學生不會提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當學生們舉手發言的時候,他們並非試圖提問,而是回答老師的問題。”Matthew説。即使有一兩個學生提問,往往也並非是學生真正經過思考後關心和好奇的。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現象不僅在中國很普遍,即使在美國,尤其是高中階段,大多數課堂依舊是圍繞着“回答問題”展開。只不過,這個現象在中國學生中更普遍一些。
為什麼,在孩子們最黃金的年齡段,他們的種種好奇心和求知慾已經被埋沒了?
於是,Matthew和很多中學老師,大學教授、招生官聊天,在溝通的過程中,他越來越發現不僅是中國、美國,甚至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學校,高中階段的孩子面臨升學的壓力,而升學幾乎都是圍繞着標準化考試轉的。
比如我們熟悉的美國大學申請材料中,需要GPA、SAT、AP等等,統統都離不開考試。
考試的本質是什麼?其實就是回答別人提出的問題,而且,在標準化考試裏,這些問題都是有已知標準答案的。逐漸,高中就變成了一個充滿普遍性競爭的賽場,你考了4門AP,我就要考6門……
“這(回答問題)不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學生們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正在消失。”Matthew説。
我們説,今天的世界面臨種種問題,疫情、國際關係、貧困、全球變暖……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如果我們的孩子依舊是“擅長考試,不會提問”的話,他們真的可以自如應對嗎?可以給世界帶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嗎?
從考試的魔咒中“抽離”出來,幫助學生找回“提問”的能力,是Matthew創立Pioneer Academics的初衷。
研究成果≠推薦信沒錯,大牛校看重學生的學術能力,但是如果做研究被淪為一種取得推薦信的工具,那麼,這封推薦信的價值也是無效的。
Matthew語重心長地講道,研究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提問”,而且是高層級的“提問”。
現在中小學生做興趣項目(Project)都很普及,做項目是鼓勵學生實現一個自制的目標。這個過程學生更容易自主的吸收新知識,提出自己的觀點。
然而,做項目是一個鬆散的過程,無論主導老師是中學老師還是藤校教授,判斷是“項目”還是“研究”的關鍵在於是否出於嚴格的研究規範。
不同於一般的項目,做研究一般涉及到7-11個步驟,每個步驟都有明確的規範。之所以稱研究始於最高層級的“提問”就是這個原因。
這個提問不同於考試的問答題、不同於寫作文,也不同於做興趣項目,學術提問是基於對領域的掌握、對已產生的文獻推敲之上,提出未經回答的問題。當然有了問題之後,舉證、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等等每一步都有規範。
正是這些規範確保了研究的原創性和準確度。Matthew微笑地強調,“成就Pioneer的不是藤校教授,不是Pioneer校友璀璨的大學名單,而是Pioneer研究規範體系的公信力。”
講到這裏,很容易理解為什麼為了取得推薦信的研究是無效的,正是因為缺乏規範的擔保。
筆者觀察到Pioneer夏季特意為了幫助全球學生度過疫情暑假,推出了開放式獨立研習項目( Open Summer Independent Study)。
學生完全免費和斯坦福、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學習一個暑假,但Pioneer堅持其是“學習”而不能稱為“研究”,也不能得到Pioneer的認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Pioneer不能保證其學術規範。這一點,筆者和Matthew得到了證實。
不要為了升學而做科研活動在Pioneer Academics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句話——真正對知識的熱情和奉獻精神,遠比大學錄取更重要,令筆者印象深刻。
我們知道,參加Pioneer的學生大學錄取結果都非常優秀。2020年,哈佛在中國大陸一共錄取了7位學生,其中有3位都參加了Pioneer的科研項目。
包括筆者身邊,就認識不少已經入讀斯坦福、耶魯、康奈爾等錄取的Pioneer學員,可以説是名副其實的爬藤級學術平台了。
項目認可度高,升學走向好,申請的學生自然越來越多。根據Matthew介紹,2020年光是面試就進行了3000多場次。但他還是一再強調: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科研;
不要為了升學而參加Pioneer。
回到前面的討論,如何幫學生找回“提問”的能力?如何讓學生去追求自己真正關心和好奇的事情呢?Matthew認為科研項目(Research)是一種很好的途徑,但並非唯一途徑。
“一提到科研,很多人馬上會想到實驗室、教授,發表論文。但其實,這並不是科研最大的價值所在,科研的意義其實在於你去提出一個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別人沒有提出過的,然後你在一個嚴謹的學術規範下,去探究你所提出的問題。”Matthew説,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你去掌握新的知識,遵循科學方法,更是需要學生爆發出自己巨大的創造力。
與此同時,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科研。比如有些學生通過創業、辯論、寫作等去提出和解決問題,這都是很好的方式。
這也是為什麼Pioneer需要近乎嚴苛的篩選流程,包括提交學校成績單、申請文書、面試等流程,來找到最適合,而且真正對於某個領域研究感興趣的學生。
“我們去做一個研究,是你真的對於某個問題、研究領域感興趣,而並非僅僅為了大學申請。”Matthew説。
△Pioneer篩選嚴苛,走完整個申請過程,一般來説需要6-8周的時間。根據往屆學生的分享,申請Pioneer的過程就像是經歷了大學申請季的提前演練。具體可見官網:https://pioneeracademics.com/admission/
Matthew分享了美國得克薩斯州學生Omar Ramos的故事。Omar出身於一個庇護移民家庭,來到美國的時候,他已經14、15歲了,當時的他幾乎一句英文也不會説。
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用三四年的時間閲讀了上百本書,可以説一口流利的英語,學習成績非常優秀,尤其是在STEM領域。
2017年,Omar參加Pioneer項目,當時所有人都認為他會理所當然的做STEM方向的研究,結果Omar卻表示他想要研究樂理,後來他Pioneer論文研究的是探戈舞的起源,因為這是他感興趣的東西——音樂。
後來,Omar的文章中不僅從數學的角度研究探戈舞音樂的韻律特點,而且還從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和背景分析——動盪的社會和戰爭刺激了探戈的發展。
可以看出來,和大多數傳統學霸很不一樣的是,Omar不是為了給申請增光添彩而做研究,而是真正出於自己的熱愛。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份主動學習,主動探求未知的能力,Omar Ramos最終被斯坦福大學的錄取。
△在Pioneer的官網,特別放了Omar和教授在線研討的照片,也是希望有更多學生能像他一樣擁有真正的學術熱愛以及付諸行動力
像Omar這樣的學生故事,確實在中國是非常少見。因此,筆者也請教了Matthew,讓他談談世界不同國家孩子的區別,以及中國學生在其中的優勢與劣勢。
中國學生興趣廣泛,歐美學生更專注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學生對於科學與數學等特別感興趣,而且非常擅長。但事實上,從Matthew近年來的觀察來看,現在中國學生的興趣越來越廣泛了,比如人類學、媒體研究、社會學等等。
相反,來自中東、歐洲的學生反而更集中在STEM領域,比如工程、計算機科學、數學等。
當然,美國學生的學術興趣依舊是相對豐富的,音樂、社會公平、政治、醫學等等,在這一點上,美國和如今中國學生比較相似(僅從Pioneer學員來看)。
不同的是,美國學生對於特定領域的認知是非常深刻的。比如説,某同學的父母都是醫生,而這位同學卻對於社會正義有深刻的理解和真實的熱愛。
但中國學生的心態很大程度上是:“這個領域聽上去挺有趣的,那我就申請試一試吧”。
至於他到底有沒有深刻的鑽研和學術熱情呢?似乎比較難看到。
這或許與中美家長的培養方式的不同有關。不可否認,中國學生的成長經歷是高度統一化的,可能A同學與B同學之間來自不同的城市、學校,但幾乎有着共同的成長經歷。
尤其是北京、上海大城市的孩子,誰不是今天報個班,明天補個課,一路比拼殺出重圍的。
這也導致了中國學生全面開花,但很難在某一個方面扎得很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上完所有補習班,刷完各式卷子之後,中國學生確實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
相比之下,美國的家長更加“縱容”孩子一些。比如孩子特別喜歡冰球,對於國際政治感興趣,那就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上面。
或許,他們未必能夠被哈耶普錄取,但很明顯,這些孩子未來一定能夠在他們感興趣的領域做得非常出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爸爸真棒”。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