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變成鷹,而不是風箏” 升學季 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想對家長説的心裏話

“讓孩子變成鷹,而不是風箏” 升學季 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想對家長説的心裏話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為孩子選擇最好的學校就是對的嗎?讓孩子在小學或者更早就學很多東西,讓家庭教育走在學校前面是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的麼?6月開啓,伴隨着漸熱的天氣,各種升學、考試,也讓每個家庭空氣中瀰漫着或多或少的緊張氣氛。忐忑、焦慮、欣喜、不安……小學六年就要結束,在這個重要的關口,應該如何為孩子選擇一所可以放心託付的中學,可能是眾多家長關心和焦慮的問題。

擔任班主任多年、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校長助理周必舟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真誠地送給“焦慮中”的家長們四句話:做孩子的路燈,而不是繮繩,更不是鎖鏈;做孩子的旅伴,而不是枴杖,更不是輪椅;做孩子的導師,而不是保姆,更不是銀行;做孩子的陽光,而不是寒風,更不是雷電。升學季,願每位孩子都能進入適合自己的好學校。

中學 孩子進入“心理斷乳期”

“中學階段是人生第二個基礎階段——‘心理斷乳期’”,是學生從幼稚到成熟的轉折時期,青少年隨着身心的成長髮育,逐漸從依賴父母的心理狀態中獨立出來,開始自己判斷和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這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進程。在中學階段,學生要完成未來生存和發展的三個儲備:知識的儲備、能力的儲備、人格的儲備。

在學習上講,中學階段是基礎教育的最後也是最高階段,中學課程開設齊全,學科增多,分科更細;學習的思維性更強,中學各學科已經是涉及現代科學知識的體系,在學科上注重了學科思維方式的建立。教師教學中的有效性,最大的內容就是啓迪學生思維。中學生學習最大的問題在於思維的惰性。

中學對學生習慣要求更高。教育的過程就是培養習慣的過程。學業優秀的學生一定是好習慣的學生。她強調,小學、中學階段孩子之間的差異,歸根到底,就是習慣的差異。

注意養成六大習慣 養成兩個愛

那麼哪些習慣是孩子進入初中非常需要的呢?根據小學到初中的學習、生活變化以及孩子生理、心理變化,同時收集了孩子們在初中學習中最常遇到的困難、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周必舟給出了6大習慣: 認真書寫的習慣、動手筆記的習慣、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整理錯題的習慣、複習歸納的習慣。

另外還有“兩個愛”,“一旦孩子愛上了這兩件事,再加上良好的習慣,孩子就有可能從優秀走向卓越。”

第一是愛運動。北大校長王恩哥一上任,便向學生提出十句話,在全校引起熱議。第一句話,結交“兩個朋友”:一個是圖書館,一個是運動場。到運動場鍛鍊身體, 強健體魄。到圖書館博覽羣書,不斷地“充電”、“蓄電”、“放電”。第八句話:配備兩個“保健醫生”:一個叫運動,一個叫樂觀。運動使你生理健康,樂觀使你心理健康。

“北大校長的十句話裏,居然兩次提到運動對於個人成長的意義,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運動的習慣不是到大學就自然而然養成了,還需要我們從小抓起,讓孩子愛上運動,讓運動成為孩子的習慣。”

多運動可以讓孩子長得更高,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運動能提高孩子的心肺功能、血管功能,改善代謝,提高身體靈敏性和平衡能力,調節體脂,讓孩子更有活力!運動也能促進智力發育,塑造人的品格。如何把球打得好,打得準,不光要動手、動腿,還要動腦,要思索、研究,要找規律,運動激發智慧。在運動中,孩子吃苦精神、拼搏精神、向上精神、受挫精神,團隊精神,都能得到鍛鍊,這種在體驗中養成的優良品質,遠遠勝過説教。

現在,手機和網絡日益把青少年禁錮在屋子裏,還有人總認為體育與學習成績無關,周必舟認為,這是一種偏見。“沒有一個強健的身體,學習精力從何而來呢?”“磨刀不誤砍柴工”,她建議,家長應該自己先走出家門去運動,把自己蓬勃的精神展示給孩子,把運動時獲得的靈感傳遞給孩子,千方百計地讓他們感受到運動帶來的快樂,最終讓他們愛上運動!

第二個愛是愛上閲讀。“如今,重視閲讀這個理念幾乎成為全民的共識。通過海量閲讀,涉獵百科,博覽羣書,孩子的智慧才能不斷成長,最終擁有強大的自我發展能力。”

沒有海量閲讀的支撐,只會擁有“短命高分”

閲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但是,如果功利起來,閲讀又是效果最不明顯的一項學習活動。短時間內,它對孩子的成績不會有多少幫助。但大量的學習案例告訴我們,沒有海量閲讀的支撐,只會擁有‘短命高分’。”

很多家長疑惑,為什麼孩子在小學階段聰明伶俐,次次考高分。到了初高中階段,卻變得智力下降,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呢?周必舟分析,究其原因,是閲讀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一個孩子愛閲讀,經過幾年廣泛的閲讀積累,不僅奠定了深厚的知識基礎,構建了一定的知識框架,還從中經歷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薰陶了很多智慧的語言,理解了無數的思考成果,他內在的智慧會不斷提升,學習能力自然會越來越強。

“不要輕視那些愛好閲讀的孩子,他們在小學階段也許成績平平,只要他們掌握了閲讀這個金鑰匙,博覽羣書、見識多廣,將來的成績一定穩步上升。他們學習起來一般會比同齡人更輕鬆、愉快,效果更好。”

進入社會後,當需要用工作能力而並非成績單來評定一個人的發展時,這種分化就更大了。持續深入廣泛的閲讀不僅讓這個孩子的成績出類拔萃,更為她提供了優質的精神食糧,讓她擁有了一顆豐饒富足的靈魂家園,並保持着對未知世界永不衰竭的探索慾望。

什麼樣的學校可以放心託付?

説到小升初,家長們心裏一定是五味雜陳,忐忑、焦慮、欣喜、不安……小學六年就要結束,在這個重要的關口,應該如何為孩子選擇一所可以放心託付的中學,是眾多家長關心和焦慮的問題。

什麼樣的學校才是可以放心託付的呢?周必舟的回答是:優良的校風、先進的辦學理念、優秀負責的教師團隊、多元的課程設置,這些是好學校必備的條件。在選擇的時候,家長們還應該考慮的因素有,比如區域教育水平、未來孩子發展方向、家庭經濟及綜合成本的考量等等。

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適合孩子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家長孩子認可學校,學校也認可孩子。”對學校的認可包含了對學校辦學理念、管理模式、校風學風、課程體系、學生活動、學校成績和社會評價等等,而對學生的認可,則包含了理念認同、學習習慣、學業基礎、學習能力、交往能力、獨立生活能力等。

“學校提供給每一個孩子的主體資源,是大致相當的,孩子後天的努力,以及儘快適應環境的能力,很大程度決定孩子今後的發展。再好的學校,一定有不珍惜機會,得過且過的孩子,再普通的學校也一定有志存高遠、勤奮刻苦的學生。"

關注孩子,而不是管住

面對孩子的成長,面對紛繁眾多的信息,家長應該如何保持淡定?周必舟的建議是:關注,而不是管住,更不是關住;干預,而不是干涉,更不是干擾。

“家長自己要堅強。孩子總要長大獨立,離開父母的懷抱。放他們去飛,就讓他們變成鷹,而不是風箏。孩子在校有那麼多同學相伴,一起奔跑,再苦再累,咬咬牙就過去了;倒是希望有些家長不要讓自己的焦慮和無措,過多地影響到孩子。”

不少家長在孩子的小學階段甚至從更早就已經讓孩子讀了很多書、學了很多東西,家長們付出的心血、取得的效果常常讓人感佩。但是,學校教育更強調基礎性、統一性、系統性、科學性。當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兼容的時候,周必舟説,希望家長們儘量積極調整自己的教育思路來適應學校教育,避免孩子在“齊步走” 中掉隊。

同時,家庭教育也要重視科學性,注意克服貪多圖全、“想當然”、互相攀比、跟風“雞娃”。讓“週末”和“家”真正成為孩子們的“週末”和“家”。

進入一所好的學校,在今後3年乃至6年的學習生活中,與優秀的人相處,在優秀的環境氛圍中浸潤,未來也會成為優秀的人!但是,好學校也有差學生,差學校也有好班級。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着急,謹防越忙越亂;貪心,只會事倍功半。她建議家長們,保持冷靜、客觀,不要病急亂投醫,不要盲目跟風。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43 字。

轉載請註明: “讓孩子變成鷹,而不是風箏” 升學季 一位資深教育工作者想對家長説的心裏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