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快評|政策再好也禁不起如此“消解”

“雙減”政策出台後,家長是否連同孩子一起身心大解放了?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稱“雙減”),未料許多教培機構將課程從週末調到週一到週五的晚上,孩子的身心更加疲累。

新民快評|政策再好也禁不起如此“消解”

圖片來源:東方IC

再好的政策也經不起如此“消解”,對一項好政策,難道可以陽奉陰違如此操作? 家長收到一條教培機構發出的類似“所有秋季班課程均調整為週一至週五的18:30-20:30上課”的通知,不少人就跟着“淪陷”了。也有那些直接選擇“退課”的家長,認為再選課就是“太不把孩子當人了”。

不少家長選擇“繼續補”,據瞭解原因有四:一是,培訓機構的補課費很難退。現在培訓機構都擴張得很利害,資金已經被先期調用。二是,一部分家庭的確存在孩子沒人帶,作業輔導不來的情況,家長樂意選擇繼續“入甕”。三是,大多數家長,即便孩子是頂尖學校的優等生,也要補課“隨大流”。因為不隨大流的代價和責任,家長覺得自己承受不起。四是,更多的“虎爸”“虎媽”不是為了“補差”而是“培優”,無所謂。

事實上,“課中補”的確對孩子太殘酷了。試想一下,一些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調整為週中後每次上課1.5小時,另加1小時口袋直播課。孩子上了一天課,還要坐在屏幕前學習2個小時,補課當天會疲憊嗎?孩子的休息時間如何保證?補課第二天在校學習是否能有充沛的精力?這些問題都令社會各方擔憂。但一些希望“培優”的家長,還很想“一對一”輔導,可動輒600元/小時以上的價格,也讓其中不少家長望而卻步。

政策落地過程中,總會觸及一些利益,必然有“上面一套,下面一套”的情況,但也不能任由其消解政策效力。孩子是社會的未來,一定要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但是,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打着“為了孩子”的旗號,根本無視孩子承受的壓力;之前一邊在“校外補”的船上,一邊恨着罵着“校外補”,現在更是可罵可説的多了,但卻很少把孩子壓力加重的原因想到自己身上。對校外教培機構也需要加強監管的同時,家長也必須反思。同時社區、學校等也要在主管部門的頂層設計下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只有形成圍拱政策的合力,才能保證政策落地生效。

趙紅玲/文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15 字。

轉載請註明: 新民快評|政策再好也禁不起如此“消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