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悦”走進高校課堂,“生死學”不該再是網紅課 |新京報快評
▲廣州大學選修課生死學課堂上,老師播放了一段電視劇《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截圖來自新京報文娛視頻
據新京報報道,近日,廣州大學爆火選修課生死學課堂上,播放了一段電視劇《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生死學老師胡宜安是國內第一個在大學課堂裏設此課程的老師,他編著的教程也是國內唯一一本生死學教材。課程中關於生死的理性講述吸引了眾多學生,對於在課堂上看到國內有相關題材的電視劇,不少同學表示很驚喜。
在很多國人心目中,死亡仍是一個犯忌的話題。但是,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自然規律,諱言死亡不僅無法逃避,缺乏相關教育甚至可能還會招致悲劇。
這樣説並非危言聳聽。兩年前,山西某大學曾發生一起學生補考作弊被抓後墜樓身亡的悲劇。補考作弊被抓,後果當然很嚴重,但解決的方法絕不是一死了之。倘若事先就接觸過死亡教育,學會對自己和親人負責,學會在生死、成敗、得失之間取捨,悲劇或許能夠避免。
令人遺憾的是,大學生因考場或情場失意等走上絕路的並非個例,其背後所折射的生命教育缺失問題,亟待彌補。
隨着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死亡話題漸漸脱敏,國內有專家學者引入並研究“死亡哲學”“生死哲學”等課題。近年來,一些高校陸續開設與死亡教育相關的課程,並探索不同實踐形式。
名為談死,實為論生。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生死極具個體性和親歷性,任何人都不能夠為他人提供某種模式,如何讓學生們有所體悟,殊為不易。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護士長孫文喜查看住院病人身體狀況。新京報記者 鄭新洽 攝
面對“00後”學生,胡宜安老師在這學期第一堂課上,就將網劇《三悦有了新工作》引入課堂,不失為一種寓教於樂的積極嘗試。
該劇中,三悦通過遺容化妝師這份工作,感悟到生死的意義、成長的價值,開始對身邊人和事負責。這部以遺容化妝師為視角的劇集,給同學們帶來了不一樣的思考,認為生死學課程有意義且有必要,希望更多大學推廣死亡教育。
事實上,一些開設死亡教育相關課程的高校,除了理論知識的教授,寫遺書、立遺囑、參觀殯儀館等課外實踐形式也逐漸加入到教學當中。形式雖然各異,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指向創設情境讓學生獲得體驗。
人生每個階段對生死的理解各有不同,死亡教育也應該是系統的、連續的,不妨及早納入教育體系。兒童時期,以感性形象地進行教育,引導他們愛惜生命;中學階段,讓孩子們理解何為生死,產生對生命的敬畏感……事實上,國內基礎教育階段,也已經有不少學校開始重視生命安全教育,甚至有幼兒園都開設“死亡課程”了。
“死生亦大矣”,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體會生命的意義。期待未來生死學,能像文化課、體育課一樣成為一門常規課程,不再是少數學校的“網紅”課。
“活着還是很不錯的”,一位學生引用《三悦有了新工作》的台詞來表達學習死亡課程的感受,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傳遞的意味卻十分深長。
撰稿 / 胡欣紅(教師)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