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靜居
崇禎十年,大明的整個戰局日益出現嚴重危局的現象,自從兵部尚書張鳳翼兵敗自殺後,環顧整個朝臣,竟然很難選任一位能通曉軍事堪當大任的人。不久,他想起了此前回鄉守喪的宣大總督為楊嗣昌,於是任命他做兵部尚書,希望能夠力挽狂瀾於大廈將傾。當君臣見面後,崇禎聽了楊嗣昌提出的“十張大網”對付起義軍時,激動得拍案叫絕説:“恨用卿晚”。
崇禎畫像
所謂“十張大網”就是“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圍剿計劃。這個整體戰略佈局的重要性更是在於各省統籌協調作戰,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為四正,要這四處的巡撫擔任以剿為主,以防為輔的辦法,並要求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為六隅,這六個地方的巡撫以防為主,以剿為輔,加起來就是所謂的“十面之網”。
按照楊嗣昌推薦,以熊文燦出任五省軍務總理,也就是這個任命,最終讓這張大網整體脱節,如果用人得當,或許大明的歷史必將改寫。
那麼這個熊文燦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他在整個戰略中最後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熊文燦,萬曆三十五年的進士,自詡熟讀兵法。早年在福建巡撫的任上,招降了海盜鄧芝龍,因功在崇禎五年被提升為兵部右侍,兼任廣東巡撫。
這個人本質來講就是典型的巧官和貪官,借早期一點軍功,加之用金銀賄賂朝廷要員,以至崇禎都聽説此人。
影視形象
熊文燦與禮部侍郎是姻親關係,這位侍郎與新任兵部尚書楊嗣昌關係親密,於是自然而然熊文燦便搭上了楊昌嗣這棵大樹,在楊昌嗣的推薦下,熊文燦得到了快速重用,並很快掌握了數省軍務大權,負責配合“十張大網”的戰局,也正是用人失察,最終為整個戰局覆滅埋下伏筆。
崇禎十年的八月,張獻忠的人生遇到了最為危險時刻,在南陽,大明將領左良玉幾乎一箭射死張獻忠,幸虧部下為之救護,才突出重圍,逃往麻城。
不久,太監向崇禎報告張獻忠請求招撫,楊嗣昌懷疑其中有詐(後來事實上確實是這樣)絕招撫並派兵圍剿。崇禎在重大方向犯了嚴重預判,他駁斥楊嗣昌説:“豈有他來投降,便説一味剿殺之理?”楊嗣昌最後無奈説,皇上可下令諸臣“明以撫示,陰以剿殺”。因為楊嗣昌根本就不相信招撫這一説,認為這些流寇根本無心被招撫,只是短時期無可奈何的權宜之計,待局勢轉變必將再度反叛,可知此時他對張獻忠的預判相當準確,遺憾的是,正是這些頂層誤判和熊文燦的全面推進招撫,導致了內亂進一步失控。
此後的熊文燦全面執行的就是崇禎的招撫路線,而且大撈好處。張獻忠摸頭了熊文燦的心思,派人送去珍寶和女人給熊文燦身邊心腹宿將陳洪範,在陳的運作下,張獻忠又派人將一尺有餘的二塊碧玉和大號珍珠送給熊文燦,並當面祈求投降歸順。要命的是,熊文燦竟然答應張獻忠提出的所轄部隊十萬人依舊歸其調遣,還給他補足六個月軍餉,可謂拿着大明的軍餉養虎為患。
相關畫面
楊嗣昌雖然深知張獻忠的投降是權宜之計,但是他此刻不得不完全向崇禎意見靠攏。當兵部給事中姚思孝向崇禎表示“獻忠之降難信”後,楊嗣昌竟然幫着打圓場説:“文燦欲先撫一二股,以殺賊勢,而剿其餘。”
不久,劉國能、張獻忠的投靠引發短陣羊羣效應,一時之間有許多地方起義軍紛紛來投,好不熱鬧,熊文燦樂的合不攏嘴,他向崇禎彙報吹噓説:“臣兵威震懾,將者接踵,十三家之賊惟何一龍及馬光玉和左金王尚需討伐,可歲月平也。”
一時之間,熊文燦似乎成了帝國最大的曙光。然而熊文燦無非是為自己誇大報功而已,他從未想過真正為大明一勞永逸解決內亂,他所想要的無非是名利雙收罷了。此後崇禎和楊嗣昌紛紛感覺良好,對於南京兵部尚書範景文提出的“獻忠之降難信”給予批駁,認為他們是妒忌,“當局者苦無餘力,而旁觀者頻頻指點。”楊嗣昌不是忘記了此前自己的預判,而是他要義崇禎意見為意見,最終在熊文燦的迷惑下失去了清醒。以張獻忠為代表的招降們成了大明心腹的最大炸彈,“未離谷城一步,未散脅從一人。”他們就是保存實力等待時機。
影視形象
崇禎十一年的冬天,雖然看似平靜,卻不久將要出現重大變化。張獻忠和他的十多萬兵馬人吃馬嚼耗費大量金銀。刑科給事中李清早上疏彈劾熊文燦一意孤行,貽誤大局,他指出:皇上髮禁旅,調邊兵,捐餉至二百萬,將以為剿。理臣熊文燦身負討伐之任,一意主撫。雖張獻忠幸而就撫,恐鷹眼未化為憂。
不久,張獻忠在谷城果然再度造反,而理由竟然是被熊文燦逼的。為什麼呢?張獻忠指出熊文燦慾壑難填,公開索取賄賂,並將這些貪官污吏索取賄賂的數量、日期開列公佈出來。在官員向崇禎繼續彈劾熊文燦後,崇禎如夢方醒,下令革去官職,竟然還給他立功贖罪的機會。不久崇禎命令楊嗣昌代替熊文燦督師,因為保舉熊文燦的正是楊嗣昌。而此刻問問罪熊文燦間接表明崇禎是認可招撫的。
熊文燦依舊翫忽職守,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太無能,竟然想方設法不讓左玉良迅速取得追擊張獻忠。最後導致左玉良全軍覆沒。
不久被左玉良的劣跡向崇禎彙報,最終下令逮捕熊文燦。而此後大明就是在這種互相折騰之中,所有戰局被徹底貽誤,而所謂的“十張大網”就是因為脱節和不能形成一根繩被徹底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