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下的新學期,延安初級中學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作業
“雙減”後的開學第一週,家長們從身邊的諸多變化中,清晰感受到“新學期新氣象”:課後延時服務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全覆蓋”、學校作業管理明顯加強、學科類培訓機構週末禁止授課……當前,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對各地“雙減”工作落實進度的每半月一次的通報也在進行之中。
這一切都意味着,“雙減”工作將形成長效機制。
“一週下來,感覺輕鬆不少。”有家長直言,孩子的課外補習一直上演着“劇場效應”,只要有一個人站起來,別人都跟着站起來。其實,大家都知道應該坐下來,但誰也不想第一個坐下。而此次的“雙減”,看來是讓“大家不得不都坐下”。
當然,也有家長心存疑慮: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基礎都不一樣,“雙減”實施後,課後跟不上或者課上“吃不飽”的孩子怎麼辦?
“‘雙減’減的是校外培訓、超前學習的學業負擔和精神負擔,但是並非一‘減’了之。”不少教育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無論是前期的調研還是從政策本身的落實來看,“雙減”在要求“減”的同時,也將聚焦做好一道特殊的“加法題”——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之時,要“加”的是對學生多元發展和持續發展需求的滿足,以及對生命質量的提升。
申城小學和初中實行“5+2”課後看護全覆蓋
做好單位時間效率的加法,實現可持續發展
當部分家長還在對“雙減”政策保持觀望時,一些長期從事教育學研究的專家卻對“雙減”的前景充滿期待。
“‘雙減’出台,恰逢其時。”上海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比較研究中心負責人寧波已連續幾年參加經合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説到PISA測試,很多人都不陌生。2009和2012年,上海學生曾兩次參加PISA測試,連續獲得世界第一的優異成績。
但PISA測試也帶來了一些值得深思的新發現。結合大數據分析,寧波説:“若以學生的單位時間收穫來評估,中國學生的學習效率其實並不高,學習效果也有不理想的地方。簡言之,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沒有與他們的投入實現同比例提升。”
他進一步解釋稱,以單位時間的學業成績“產出”來看,中國學生的單位時間產出比較低。對比中國和芬蘭等教育發達國家15歲學生在學業上的時間投入與成績表現,中國學生的時間投入遠超其他國家,但分數並沒有實現同比例增加。
那麼,中國學生為何多花費了那麼多的學業時間呢?調查顯示,孩子們有相當一部分時間花在了校外培訓上。
寧波的這些發現,也得到了來自同行的進一步佐證。上海師範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蔡丹曾做過一次抽樣調查,發現小學生課外補習的比例幾乎達到100%;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青年學者張薇的調查結果是:單以在線教育為例,K12(即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在線教育市場的市場滲透率從2013年的6.8%上升到了2020年的85%,換言之,有85%的K12學生參加在線校外培訓。
更有多個測評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學習興趣水平較低,成績好的學生更有可能學習興趣較低。
有教育界人士道出其中原因:教育的目標應是學生的全面成長,但培訓機構追求的卻是單一的分數提高,“時間過長、目標過度單一的學習,帶來的是學習興趣的衰退,甚至使學習成為具有‘傷害性’的任務。”有心理學家調研表明,學生時代的過重學業負擔帶來的是成年後的不可持續的職業發展。
也正因此,“雙減”被不少教育界人士看好:這次要減的是原本就違背教育規律的做法,減少原本就不必要投入的時間,增加的卻可能是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他們的生命質量。
“做好單位時間學習效率的加法,有助於學生實現可持續發展。”寧波説。
“雙減”後的新學期,小學每天一節體育課
課後延時服務,“增值”才是要義所在
當然,“雙減”在落地過程中,也有很多“懸念”待解。
比如,雖然校外培訓近期明顯降温、孩子超前學習的負擔減少了,但不少家長對於教育的需求仍然存在。對此,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鍾秉林分析中肯:“只有學校教育最大限度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家長才能不給孩子報班培訓。”
“説白了,‘雙減’也是倒逼學校、學生和社會迴歸理性,回到遵循教育規律育人這條軌道上來。”上海市延安初級中學校長許軍認為,“雙減”對學校的作業統籌、教學質量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僅以初中學校為例,學校必須出於“增效減負”的考慮,為學生提供自修輔導服務,也要同時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特長、提高綜合素養等教育“增值”活動,讓需要補短板的學生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都能在校內“增值”,而這也正成為課後延時服務的應有之義。
同樣,“雙減”也給教師帶來全新的挑戰。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和輔導、如何批改作業等等,在校外培訓做“減法”後,家長們顯然對教師教學質量有了更高期待。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認為,“雙減”將對中小學的課程實施提出更高要求,首先是課程必須具有更豐富的內涵,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改變過去通過“死磨硬拼”的課程實施來提高分數的方式。
做好公共教育供給質量的“加法”,對老師來説,不僅工作量加大了,責任心也將跟着一起做“加法”。
給孩子綜合素質做加法,學校還要主動向前一步
如今,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期待,早已不滿足於單純的知識積累。如何結合“雙減”,在提升孩子綜合素質方面做好“加法”,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對此,不少教育學專家和家長也都抱有期待。
上海市特級校長、江寧學校校長吳慶林説,對應家長的教育需求,“雙減”之下,學校要做的加法不應侷限於課後輔導,更應該主動向前一步,提供運動、藝術、勞技等多樣化課後服務,讓學生在校內就能獲得知識、技能,實現多元發展。
事實上,包含體育、藝術、手工勞動等興趣小組,這些旨在拓展個人綜合素質的“第二課堂”和課餘活動,都曾充實過80後、90後家長們在學生時代的生活。如今,他們其實也期待,自己孩子的校園生活也能因“雙減”而更加多彩。
上海市教科院民辦教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董聖足建議,在大力推行中小學校內課後託管和服務的同時,也可視情況綜合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引導和鼓勵現有義務教育學科類培訓機構轉型發展,面向中小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科技、勞動和體育等課後培訓活動,以補充全日制中小學校的短板和不足。同時,可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培訓機構剝離學科類培訓業務,探索實行職業技能培訓乃至學歷性職業教育。
作者:姜澎 張鵬
編輯:姜澎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