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在歷史上的活動軌跡主要集中在秦始皇一朝,從公元前228年到公元前221年的7年間,史書有李信的記載,除此之外,再無記載,李信這個人彷彿只存在了7年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
歷史上的秦國被稱為暴秦,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秦軍殘暴,殺人如麻,整個戰國時期光是秦國斬殺的東方六國士兵人數就達到了200萬多人,其中白起一人就殺了一百多萬。
二是秦法嚴苛,一人犯法,全家連坐,一家犯法,全伍連坐,一伍犯法,全什連坐。看上去秦法是相當嚴苛,而且毫不講人情。
秦國將軍李信
正是因為秦國給了東方六國這樣的印象,所以才會被稱為暴秦,而對於為秦國打仗失敗的將軍,理所當然處罰會很重,事實上秦國還有不少這樣的先例,比如秦國名將樊於期,就是那個逃到燕國用自己的首級換取荊軻刺殺秦王的那個秦將,樊於期因為教唆並協助秦王政的弟弟長安君成蟜造反,失敗後逃走,秦王政誅滅了樊於期所有在秦國的族人,全部斬殺,可見秦法嚴酷。
但樊於期屬於叛亂,跟秦將打了敗仗還是有區別的,如果秦國的將軍在外打了敗仗,也都是有處罰的,但遠遠沒有誅殺三族這麼嚴重的處罰,比如秦國將領王陵,在長平之戰後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結果損失了五校秦軍合計4萬人,秦王政對王陵的處罰上免去官職,削去爵位,並沒有殺他,可見秦法對戰敗的將領並不殘酷。
秦始皇
還有名將王齕,就是那個在長平之戰前期指揮秦軍攻擊廉頗的秦軍主帥,在白起到長平前線前,就是王齕作為主帥指揮秦軍作戰,在王陵攻打邯鄲城失敗被免職後,秦國換上了王齕繼續攻打邯鄲城,結果王齕還是被救援趙國的魏楚聯軍擊敗,損失慘重,結果是秦王政都沒有處罰王齕,因為兩個月后王齕再次領導進攻趙國的汾城,估計最多也就是剝奪部分爵位。
所以 ,秦國沒有斬殺作戰失敗秦國將領的先例,除非秦將背叛秦國,那樣的話,處罰就非常重,就是誅滅三族的重罪,所以李信率領20萬大軍在楚國作戰失敗,秦王政對李信的處罰也只是剝奪部分爵位,並沒有殺他,甚至都沒有免去官職,所以説秦法並不殘酷,説秦法殘酷都是被秦國所滅亡的原東方六國人説的。
況且李信在攻打楚國的失敗還有意外的原因存在,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原因,説不準李信攻打楚國還有機會獲得勝利,這個意外原因就是:秦國國相昌平君發兵背叛秦國,趁機攻打李信,導致李信前後受敵,被楚國大將項燕擊敗,最終大敗而歸。
秦滅楚之戰
李信在率領軍隊攻打楚國時,是一名年輕將領,而年輕就會氣盛,所以李信向秦王政提出用20萬大軍滅亡楚國,而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卻提出要60萬大軍才能滅楚,作為秦王,當然是最小的代價能取勝更好,理所當然地選擇了李信。
然後李信就率領20萬大軍開始攻打楚國,而蒙恬的父親蒙武是李信的副將,李信攻打楚國的戰役遭受了楚國大軍的前後夾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昌平君的反叛,昌平君是楚國公子,他的母親是秦國公主,也就是説昌平君是秦楚兩國政治聯姻的產物,他的外祖父是秦王政的祖爺爺秦昭襄王,算起來昌平君和秦王政也是親戚。
秦滅楚形勢圖
昌平君當時任秦國國相,並且在自己位於楚國的封地郢城,當李信率軍攻楚時,昌平君由於巨大的壓力,開始選擇背叛秦國,聯合楚國軍民在背後切斷了李信的糧道,並與項燕一起前後夾擊李信、蒙武大軍,李信的20萬大軍在楚軍前後夾擊之下被打得慘敗而歸。
正是因為這個意外原因,才導致李信大軍的失敗,李信損失慘重,具體死了多少人沒有記載,至少損失過半才叫慘重,李信大軍另外還損失了七個都尉,一個都尉至少指揮數千軍隊,七個都尉都被殺,可見秦軍損失慘重,李信回到秦國後,秦王政並沒有特別嚴厲處罰李信,因為就在李信攻楚的三年後,李信作為王翦兒子王賁的副將,率領秦軍攻打燕國,可見李信沒有被免職。
秦軍士兵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前夕,李信還參與了滅亡東方最後一個國家齊國,可見李信是活到了秦王政統一天下並自稱皇帝之後,從李信攻楚時是個年輕人來看,到秦王政統一天下之時,也不過只有4年 ,換句話説 ,秦王政統一天下之時,李信年齡也不大,不會超過40歲,否則也不會被稱為年輕氣盛了。
算起來,李信有可能比秦始皇年輕十歲左右,秦始皇去世的時候只有50歲,況且秦始皇在位時沒有殺害任何一位功臣,所有的功臣都活了下來了,包括功高蓋主的王翦和王賁父子都沒事,更別説李信,所以李信很有可能會活到楚漢相爭之時。
楚國大將項燕戰死
另外,李信的家族是出自隴西李氏的大家族,在秦朝及漢朝西漢時期都非常顯赫,其家族更是人才輩出,西漢的李廣、李陵家族,唐朝的李淵,都是李信的後代,所以如果沒有生病的話,李信就應該是自然死亡,秦始皇更不會對李信有什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