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報:父母與子女相處的細節是怎樣的?
説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就在昨天。
兒子剛滿 4 歲,吃晚飯前看到了生日蛋糕,便忍不住要吃。
孩子他媽和奶奶都不同意,只有爺爺寵他,拿起刀就想切下一塊。沒想到爺爺手抖,切壞了蛋糕上的巧克力餅乾,兒子立刻大哭起來。
奶奶開始埋怨爺爺過於溺愛,
媽媽開始要求兒子止住哭鬧,反正切壞的餅乾也能吃,沒有什麼好哭的。
結果越哭越起勁。
於是我過去抱起兒子,問他:
是不是因為餅乾切壞了覺得很傷心?
點頭。
是不是很想吃那個餅乾?
點頭。
我可以幫你拼好餅乾,但你要忍住不哭。
點頭。忍住了哭。
我用奶油做底,重新拼好餅乾,跟他打賭能不能一口吃掉,結果他張大嘴巴全塞了進去。吃完餅乾就乖乖吃飯。
飯後我跟他講道理,雖然餅乾碎了很難過,但也可以不用大哭大鬧,因為首先可以想辦法補救,其次碎掉的餅乾也可以吃,就算沒有吃了也可以忍住哭鬧,因為哭鬧是最沒用的方式。
我覺得良好的親子關係首先是父母要能做到共情,有些事情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在孩子眼中卻十分重要。理解孩子的立場,有助於父母看清問題的本質。
其次是不能被孩子的負面情緒左右,失去冷靜和客觀,父母應該身體力行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面對和疏導自己的負面情緒。
再次,不要試圖一邊處理矛盾一邊説理,往往會讓自己更加急躁。父母和孩子都心平氣和的時候再把道理解釋給孩子。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以成年人的心態和方式思考和處理問題,並且幫助孩子(是“幫助”而不是“要求”)學會用成年人的思維和方式面對人生。
雖然這個過程相當漫長且挫折不斷,但孩子就是在這樣反覆磨練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父母也是。
評論中有位 @花亦開 朋友分享了關於小朋友完美敏感期的知識,解釋了為什麼看到破碎的餅乾會大哭,謝謝分享。
“再補充一下,一般説共情,不懂敏感期的人很難真正做到共情。孩子對於完美的追求,在一段時間來看大人感覺根本就是強迫症,然而這正是他內心發展的必經過程,他對於物的認識才剛剛開始,如果碎了不光是物碎了,而是認識被否定,孩子會非常不安沮喪,就會大哭。説句大人聽了覺得不可思議的話,孩子並不明白餅乾碎了不影響它是餅乾這一事實,還能吃這一事實,只是覺得餅乾就應該圓圓的然後吃掉。所以教大家一個小技巧,對於兩三歲左右孩子,給他吃的一定不要分成兩半,好多大人以為孩子自私不分享而哭呢。已經哭了的,把這個碎的感覺拿走不要讓他看見,再給一個新的。雖然他還記得,但是再轉移注意力就可以做到了。哄小孩不哭我最拿手”
多説幾句:
百年樹人,談何容易。
養育實在是非常漫長而累人的過程,影視作品中小屁孩須臾成人,幾十年光陰可以濃縮於一瞬,現實中卻是一刻都不能偷懶,要老老實實經歷成長的各種煩惱。
養育過程中鮮有畢其功於一役的方法,昨天止住的哭鬧,明天也許又會重現,上次管用的方法也許下次就會失效。小朋友就是這樣反反覆覆,一個小毛病的改正也許都要費很大工夫。
人格的養成,是靠無數小事小情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中國當下的家庭結構決定了大多數父母要跟上一代老人共同養育小孩,這其中的觀念衝突不可避免。
作為父母,要協調溝通整個家庭的養育觀念,不僅是磨小孩,也是磨自己,磨整個家庭環境,着實不易。
我的心得是,為人父母,三觀要正,腦子要活,方法要多。
願各位年輕的父母都能找到積極的養育方法,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