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 荊浩《匡廬圖》介紹

荊浩為北派山水畫創始人,五代後梁畫家,所作之畫形神具備,深不可測之勢。後脱離仕途隱居於太行山之處更是創作出廣為讚頌的《筆法論》、《匡廬圖》等作品,只可惜留存在在世的作品少之又少。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和荊浩《匡廬圖》的介紹。

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 荊浩《匡廬圖》介紹

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

荊浩所繪製的畫作筆墨並重,荊浩自己對自己的藝術特色評價是““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到五代時期,山水畫從青綠色調到水墨轉變,真正將水墨山水畫推行的是荊浩,他不僅推行還將這個上升為有理論基礎的“有筆有墨”,更加的講究水分多少的運用。他的作品水墨和筆的運用的相結合不僅更能表現出山水間雲霧的變化還拓展了一種新的技法拜託以往刻板的手法。

荊浩所作的繪畫作品,很少見表現宏偉的山水,荊浩隱居太行山,震驚於太行山的偉大而使他的心境發生了變化,創立了“開圖千里”的新格局。荊浩得畫注重細節,刻畫真實,而且細節與整體相得印彰,渾然一體,這樣的細節處理,既讓人震懾于山水的風光又驚歎於作者的細膩,需要人們細心品味方得其義。

荊浩《匡廬圖》的介紹

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 荊浩《匡廬圖》介紹

荊浩所繪的《匡廬圖》是他現存於世的少量作品之一,堪稱經典之作,永垂青史,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館。這幅畫長為185.8釐米寬為106.8釐米,是為絹本。

《匡廬圖》這個繪圖從構圖上來看,在畫軸的中線上不是如以往一樣將近、中、遠的景色全部集中,而是將近景的松石等置於畫面右下角,中間置放廣袤的水域,不僅給人開闊的視野還隔開了左上方的遠景大山。

而且荊浩善用尖鋭的筆法勾勒,於是山石輪廓顯得立體逼真,猶如浮雕,表現出岩石堅硬的紋理,前景的松樹在煙霧中依舊被勾勒出細節,甚至連松針這些細節都描繪的十分寫實,可見荊浩得繪畫功底極深。

荊浩將崇山峻嶺、飛流的瀑布、環繞的煙霧、還有座落在山間的小屋巧妙的集中在一起,巧妙的構圖顯得山水氣勢磅礴、道出北方風水的壯觀,層次感十足。

荊浩因延誤戰亂而隱於世,想必這《匡廬圖》也是表明了他作為隱士之心,在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生活,有奇山美景又顯得那樣幽靜怡然,是避世隱居的好去所,在這裏沒有硝煙只有山水相伴,怡然自得。

以上便是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和荊浩《匡廬圖》的介紹,荊浩所作的《匡廬圖》使用了水墨暈染的方法還有精巧的繪畫手法有層次的表現山水樹屋之間的關係,畫面感很強,細節處理的也甚是細膩,不愧是北派山水畫的鼻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58 字。

轉載請註明: 荊浩繪畫的藝術特色 荊浩《匡廬圖》介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