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特約評論員 胡欣紅
23日,教育部召開發佈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各地要推動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每個學校都要做起來。在時間安排上,要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切實解決家長接學生困難問題。要豐富課後服務內容,指導學生儘量在校內完成作業,幫助學習有困難的補習輔導。
杭州市教科所附小開展的課後託管服務。圖片來源 小時新聞
低幼齡孩子“接送難”,一直是困擾無數中國家長的難題。對於許多50後、60後家長而言,當年遍地開花的晚託班曾為他們切實解決了後顧之憂,孩子們可以在晚託班時間裏,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一些盡責的老師還會指導跟不上的學生完成作業。
根據1996年頒佈的《小學管理規程》第二十六條規定:小學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學生每日在校用於教育教學活動時間,五、六年級至多不得超過6小時,其他年級還應適當減少。課餘、晚上和節假日不得安排學生集體補課或上新課。因此,出於為學生“減負”和解決學校興趣班亂收費的良好初衷,本世紀初開始幾乎所有地方都“一刀切”,取消學校晚託班。
應該説,國家對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規定合乎兒童身心發展需要,體現了對教育規律的尊重。但是,對於家長尤其是雙職工家長來説,學生放學時間過早,與下班時間“完美錯開”,放學接孩子就成了天大的難題。
為此,家長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拼家長”,由一名家長統一把孩子接到課外補習班參加補習;有的“拼保姆”,一起花錢請一名保姆負責接送孩子並送至補習班;有的只能“全包”給教育培訓機構……有的地方則由社區、街道和公益組織合作,推出“三點半工程”,在校園周邊另開場地開設學習點。名為“減負”,實則“加負”,極大地增加了社會撫養成本。
讓家長與孩子“時間同步”,無疑是最有效的解決之道。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不斷有地方做出政策調整:廣州從2015年春季開學起,全面恢復小學課後託管服務,費用由財政買單;南京市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所有公辦、民辦小學從每學期開學第二週起實行“彈性離校”制度,為全市小學生免費提供延時照顧服務;2017年,杭州濱江區推出免費課後服務,一直到傍晚5點,運行成本全部由財政負擔,不向家長收取任何費用。
義務教育課後服務與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是化解接送難的暖心之舉。值得一提的是,課後託管服務並不是新瓶裝舊酒,除了財政買單不收取任何費用之外,更在於秉承志願原則並開設豐富多彩的興趣活動,避免異化為補課班。隨着時代的發展,家長的要求絕不僅僅停留於接送看護孩子層面,更希望學校能充分發揮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本身資源為孩子提供興趣活動的場所。現在更是讓孩子“儘量在學校完成作業”,這簡直是幫了“聞作業色變”的家長們的大忙。如此,既解決了看護問題,又讓孩子在學校裏發展了興趣特長,完成作業,還能有效緩解課外培訓的競爭,可謂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
當然,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也要切實考慮教師的負擔問題。之前各地推行過程中,就出現過一味讓教師加班加點的做法,引發了一些教師的抱怨和反對。因此,落實課後服務與正常下班時間相銜接,不能只是強調教師“講奉獻”,將責任全推到教師身上,教育行政部門還必須實地到基層學校進行調研,深入瞭解學校和教師遇到的問題,幫助基層學校解決實際困難。惟其如此,暖心政策才能保質保量地順利貫徹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