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驚蟄研究所”(ID:jingzheyanjiusuo),作者:白露,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自7月底入伏以來,全國開始持續出現高温天氣,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外出遊玩、參與户外運動,防曬都成了頭等大事。與往年不同的是,隨着新消費的熱潮席捲傳統行業,如今在年輕人中間開始出現一種物理防曬的新趨勢,並由此孕育出一個千億規模的新興市場。
在內容種草平台上,流量明星和當紅博主都在分享自己的防曬秘籍和防曬神器,從常見的遮陽傘到近幾年熱賣的防曬衣、防曬袖套,甚至是防曬口罩,五花八門的產品激發了消費者們的防曬意識,也誕生了一個個爆款產品。而當防曬這門看似一年只能做一季的生意不斷升級,新經濟的門道也逐漸浮出水面。
防曬是個筐,啥都往裏裝防曬霜、防曬噴霧等化學防曬產品在國內普及之前,中國消費者一直都是以物理手段為主,也出現過一些“爆款產品”。20世紀80到90年代,國內輕工業蓬勃發展出現了一大批服裝服飾鞋帽廠家,一些廠商在看到夏季防曬降温的市場需求後,生產出一種帽檐上安裝有風扇的太陽帽。得益於產品的創新性和實用性,這種風扇太陽帽很快風靡全國,80後出生的孩子幾乎人手一個。
到1996年,原本做雨傘起家的天堂傘研發出著名的“防紫外線工藝處理技術”,不但彌補了國產遮陽傘市場的空白,也因此將其他友商遠遠甩在身後,當年就完成了上億的銷量。之後一段時間,化妝品市場的快速發展轉移了消費者的注意力,物理防曬市場遭遇空窗期。直到2007年,防曬衣首先在美國流行,而後傳入中國,物理防曬市場才在國內迎來新發展,並且出現防曬袖套、防曬面罩等一系列的新產品。
不過,最初物理防曬產品的主流消費人羣還不是熱衷於追逐潮流的年輕人,而是因為職業需要不得不長期暴露在太陽底下的快遞員、外賣騎手和的士司機,或者是每天需要騎車上下班的職業女性。所以有一段時間,在很多城市的街頭都會看到成排的電動車騎手頭頂遮陽帽、戴着墨鏡和防曬袖套,一起在路口等紅燈的場景。
至於近兩年物理防曬產品的風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和年輕人開始熱衷於户外活動有關。從2021年開始,露營、衝浪、飛盤、路亞、自行車等小眾户外活動,接連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流行熱點,吸引一大批年輕人蔘與進來。除了採購活動必要的專業裝備之外,户外防曬產品也是不可忽視的消費項目。於是,在洞察到這部分快速增長的市場機會後,商家們也開始進入物理防曬賽道。
截至目前,國內物理防曬領域已經聚集一大批玩家,其中既有依靠DTC模式快速成長起來的網紅品牌蕉下,也有從傳統服裝行業“跨界”而來的優衣庫、UR等快時尚品牌,以及李寧、安踏等傳統運動品牌,甚至連主營羽絨服的波司登也在積極入局,試圖從物理防曬市場分一杯羹。
隨着新玩家的不斷加入,物理防曬市場已經衍生出防曬帽、遮陽傘、防曬面罩、防曬袖套以及防曬口罩等多種產品。每一個品類下又根據造型、功能和設計風格等,進一步細分出多個種類的產品。例如防曬帽可以根據設計分為沙灘防曬帽、貝殼防曬帽、漁夫防曬帽等,而防曬面罩也可以根據功能特點具備防塵或透氣等多種細分特性。
防曬的“門道”雖然商家們推出的防曬產品五花八門,但是一直以來,防曬的原理以及技術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早期在遮陽傘上使用的“防紫外線工藝處理技術”,其實就是在製作傘面的織物上塗上一層防曬塗料。而如今成為熱銷爆款的防曬衣、防曬口罩,大多數採用的也是類似的技術。
根據國家標準,紡織品阻隔紫外線的能力主要取決於兩個數值,一個是紫外線防護係數UPF,另一個是長波紫外線UVA的阻隔率。只有當UPF大於40,同時UVA透過率小於5%時,對應的紡織品才能稱之為"防紫外線產品",可以將防護等級標識為UPF40+。當UPF大於50時,表明該產品的紫外線防護性能極佳,可以將防護等級標識為UPF50+。除此之外,市面上還存在UPF55+、80+、100+等更大數值的產品。
驚蟄研究所瞭解到,雖然理論上UPF數值越大代表產品的紫外線防護能力也越強,但是不同UPF數值的產品,在防曬效果上的差距不如數值上對比的那樣明顯。
例如UPF50+實際指的是有1/50的紫外線可以透過織物,即產品能夠阻擋98%的紫外線,而UPF40+指的是隻有1/40的紫外線能夠通過,即產品能夠阻擋97.5%的紫外線。雖然UPF數值上兩者相差“10”,但在阻隔紫外線的效果上只差了0.5%,而最普通的傘也能提供UPF10的紫外線防護能力,阻隔90%的紫外線。
顯然,在迫切需要解決防曬需求的消費者眼裏,UPF數值的“門道”很容易被忽略,更多人只是憑着自己的理解優先購買數值更高的產品。事實也是如此,艾媒諮詢今年6月份披露的一份數據顯示,2022年有79.4%的防曬衣消費者日常購買了UPF50+防曬衣。
正是因為消費者存在認知偏差,所以UPF的數值也成為商家提升議價能力的重要依據。驚蟄研究所搜索發現,優衣庫官網上一款標註UPF50+的防曬衣標價為249元,而波司登微信小程序店鋪內一款標註UPF100+的防曬服,標價1399元,優惠後的價格為1149。這意味着為了多阻擋1%的紫外線,消費者可能需要多付出近4倍的成本。
除了UPF數值的不同,“冰感”、“透氣”等產品特點也是廠商們拉開價格差距的重要理由。例如蕉下某電商平台旗艦店內標註UPF50+的一款防曬衣,在產品介紹中提到其採用了超薄涼感面料,具有網孔散熱全身透氣的特點,原價419元,優惠後價格為329元。對比前文提到的相同UPF級別的優衣庫防曬衣,價格高出32%。
行業挑戰初現如果從產品角度來看,防曬產品主打參數和產品功能是很合理的一件事。因為解決防曬的需求,不像餐廳為食客提供餐飲服務一樣,防曬產品的用户只有在使用產品一段時間後,才能夠對防曬的功能體驗有所感知。
實際上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防曬產品前,只能夠通過商家對產品的描述以及產品的外觀設計,來進行消費決策。所以在這樣轉化路徑下,產品本身的實際功效變得不重要,而UPF數值、“冰感”、“透氣”這些功能化的描述,恰恰能夠讓消費者對產品和品牌形成認知,促進購買。正是由於這種消費心理和市場現狀,防曬領域廠商的現階段戰略目標不是從技術端尋求產品突破,而是不斷豐富品類、持續搶佔市場,建立品牌認知壁壘。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今年4月份蕉下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隨後其招股書中有關廣告營銷開支的數據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招股書顯示,蕉下2021年營收為24.1億元,同比增長203%,當年廣告及營銷開支為5.86億元,同比增長392%。
顯然,蕉下用營銷成本的飛漲換來了營收數據的提升,並且2021年的營銷費用對應營收數據的佔比已經達到24.4%,這意味着每賣出一件200元的防曬服,其中就有48.8元要用來抵消銷售成本。以銷售為核心的品牌發展策略,同樣體現在財報數據中。數據顯示,蕉下屬於銷售與營銷類崗位的員工共有826名,佔1410名員工總數的58.6%。而研發團隊僅有197名員工,佔員工總數的14.0%。
不難理解,隨着年輕一代消費需求的爆發,防曬市場也會迎來新機遇。灼識諮詢數據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我國防曬服飾的市場規模由459億元增至611億元,預計2026年將達到958億元。而眼下,整個市場還處於早期——特別是當用户對防曬技術的認知還很模糊的時候,新晉品牌更需要抓緊時間獲得儘量大的市場份額,佔據更多消費者的品類心智,把握新興市場的需求入口。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防曬產品的銷售也存在季節性特點,因此防曬產品還存在經營週期短的問題,這就促使廠商為了拉動營收增長,需要加快產品更新速度、增加產品品類。而這些應對動作反饋到銷售終端,就演變成遮陽傘、防曬衣、防曬口罩等層出不窮的防曬產品輪番上新,廠商在涼感、透氣和各種所謂的防曬黑科技上“被迫創新”的結果。
坦白來説,如今的物理防曬市場與當年天堂傘熱銷時的場景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方面,的確是消費者不斷增長的防曬需求,催生了擁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在產品體驗和產品可替代性上,目前的防曬衣乃至防曬面罩等各種創新產品囿於技術的同質化,仍然缺乏更具差異化賣點的產品力。
消費者可以帶着防曬的需求,買了一件看上去很漂亮的衣服,但商家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供更漂亮的衣服上,否則就是把好不容易新建立的細分市場,又拖回到傳統消費市場的內部競爭中,新消費品牌也瞬間變得毫無勝算。
新消費品牌還應當注意,當傳統企業進入細分市場時,其在供應鏈和渠道端的優勢,不是用提高營銷費用的方法就能夠打平的。這種時候也更應該回頭想想,最初進入這片防曬“新藍海”時,借的是什麼風、順的是什麼勢,明確航向才能抵達目標。
新興市場沒有老玩家,物理防曬這門生意,才剛剛熱起來。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