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面臨層層掐尖,是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現實之惑,舟曲一中自然不能例外。只是在多災多難的舟曲,老百姓的感受更為深刻。
筆者生在西部小縣,在縣城學校接受基礎教育,工作後又持續關注西部教育,對西部教育的發展有着切身的體會和長期的觀察。總體而言,經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等多輪建設,在硬件方面,西部地區學校有明顯提升。如今,拉開城鄉學校差距的關鍵因素在師資和生源。可恰恰在這方面,縣中的優勢不再,尤其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更是面臨着嚴峻形勢。
對舟曲而言,現實的情況可謂雪上加霜,除了縣中普遍面臨的困境,自然災害的頻繁侵襲,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着基礎教育的發展。2010年的特大泥石流災害中,舟曲受損慘重,這也是舟曲教育的重要轉折點。
較之物理層面的重建,教育的重生難得多。在西部農村的很多地區,筆者注意到,校舍修葺一新,各種教學設備也配備得不錯,可就是沒能充分利用起來,很多現代教學設備在閒置;與此同時,還出現了教師完全依靠網絡資源上課的新情況,正如有觀察者所言,教師出現了“主持人化”。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關鍵還是要調動教學雙方的能動性和創造力,用心投入、合力而為。面對塌陷危機,舟曲需要重建一支懂教育、愛家鄉、能奉獻的教師隊伍,這是當地和甘肅省教育廳、天津市等外部幫扶力量深入調研後的結論。
可人的培養再造何其之難。優秀的教師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恰當的教學方法,還要有良好的敬業精神,這些都是舟曲急需的。就此而言,舟曲一中通過抓教研,提升年輕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這無疑是拯救“塌陷”的縣中的有益探索,難能可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各方面的幫扶力量,都投入到了這項非常有價值的教育實踐中。於是,就有了劉慶祝被任命為縣中校長,有了全國教學名師的多次親臨指導,有了省城骨幹教師的長期支教幫扶,有了全省優質教研資源的不斷注入……幾個月來,這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校園的確在發生變化,年輕教師們授課的方式在變,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在變,師生的精氣神也在變。
儘管舟曲一中的探索才剛剛開始,還沒有經歷大考的檢驗,但師生們在用自己的努力,試圖一點一點地墊起“塌陷”的縣中。
馬富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