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為何將孝莊停屍37年不肯下葬?她的“遺囑”究竟寫了什麼?
大清朝的歷史上便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她親身傳教,培養出了兩任優秀的君主,為清朝的輝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功績,亦是一位傳奇女子。
她便是孝莊文皇后,順治的親生母親,康熙帝最為敬重的祖母。
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
在順治帝即位之後,她自然成了最為尊貴的皇太后。但她生性內斂儉樸,生活從不奢華,在平定三藩時,她更是將自己節省下的銀兩拿去犒賞出征士兵。
而每到收成不好的時候,她還經常把自己的積蓄拿出去賑濟災民,可見她對兒孫的全力支持。而她如此一番表率行為,更是讓皇帝十分敬重,也更加通曉帝王之道。
康熙帝從小便在祖母身邊長大,與其感情十分深厚。他每次出巡時,幾乎每天都會派人問候祖母起居,以及報告自己沿途的行蹤,還曾把自己在河裏捕抓的鰱魚送給祖母嚐鮮。
在康熙二十二年秋,他陪祖母巡幸五台山時,途中只要是有上坡的地方,他便會下轎親自為其扶輦保護。
在昭聖太皇太后病危時,康熙帝更是日夜不離其左右,為她侍奉湯藥,還親自率領大臣們在天壇祈告上蒼,寧願折損自己生命來增延祖母壽命。
孝莊皇后一心為自己的兒子和孫子,一直親力親為,康熙這般敬重和愛戴自己的祖母便可見其真情了。
她出身不凡,又為兩朝最為尊貴的太后,然在她死後,康熙卻未按禮制將她與皇太極合葬,反而是停屍了37年,這其中又是為何呢?
前面已經説過了康熙對這個祖母是十分敬重的,這個原因自然不會是康熙自己了,而正是在於孝莊留下的遺命。
“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大致意思就是説:“太宗皇帝在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我心中也就無憾了。”
她雖然留下的遺願説得很是委婉,但這個意味就大了。畢竟明確表示不願意同自己的丈夫合葬的女子,在大清乃至這個古代王朝的歷史上都是少見的。
那麼她又是為何不願意與丈夫皇太極合葬呢?事實上原因就在於她與皇太極的感情不深。
她雖是順治的母親,但是她為妃時,並不受寵,且兒子福臨也並非是一開始的儲君人選。這便要當時皇太極的後宮説起了。
崇德元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之後,冊封了五宮后妃,當時也稱為五大福晉,其中大部分都是蒙古族女子,可以説是壟斷了後宮。
而科爾沁貝勒布和一家就有三位女子在皇太極的後宮之中,中宮大福晉,也就是皇后哲哲,她是布木布泰的親姑姑。
而布木布泰則被冊封了次西宮-永福宮莊妃,也稱西側福晉,在後宮妃子中僅居第五位。可見在皇太極生前,她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唯有她的姐姐海蘭珠受到了皇太極專寵,冠絕後宮。
姑姑是皇后,擁有最高的權勢,而姐姐則深受寵愛,寵冠六宮,唯有她嫁給皇太極多年,卻飽受冷落。雖最後她依靠權力最大的親王代善將自己的兒子送上了皇帝的寶座,但也改變不了她心中對先帝的怨念,留下如此遺命也是使然的。
因此在她離世之後,康熙帝為祖母封了一個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啓聖文皇后,即是孝莊文皇后。
並且根據她的遺願,將她的靈樞暫安在了京東清東陵,將其生前居住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建到了了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直至雍正帝時,才為她尋了一個適合的位置,將其葬入地宮。
可見正是康熙帝對這個祖母的萬分敬重,才不忍違背其遺願,即便是受到了天下人的詬病,也要遵祖母的遺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