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趙國永遠的痛,45萬大軍全軍覆沒,使得趙國幾乎是家家都戴上了白孝,大多數是白髮人送黑髮人。
青壯年的男人幾乎都在這一戰中戰死,以至於趙國只能派十來歲的孩子防守邯鄲。因為這一戰的失敗,使得趙國徹底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機會。
那麼是什麼導致趙國長平之戰的失敗呢?趙括帶着45萬大軍被圍困的時候,趙孝成王和其他五國為何沒有出手援助呢?
一、五國不助趙,各有各的原因。
秦昭襄王時期,白起作為武安君,帶領秦國的軍隊,打得周圍幾個國家哀嚎遍野。這哥們號稱殺神,累計殲滅對手多達100多萬人。
魏國、韓國、楚國,其實都被白起打怕了,他們不僅割地賠款,而且損失了大量兵馬,壓根不敢輕易再跟秦國較勁。
所以説當趙國和秦國較勁的時候,這些人純粹就是看客的心態,一邊嗑瓜子,一邊看戲。至於出兵相助,那是萬萬不能的。
再看看北方的燕國,這傢伙跟秦國當時好得很,反倒是跟趙國關係不咋地。都説遠親不如近鄰。其實臨近的倆諸侯國,時常會因為領土問題互相爭鬥。
趙國和燕國,便常常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要打起來。而燕國實力又比不上趙國,所以總是找秦國幫忙,久而久之,燕國跟秦國反而好一點,跟趙國關係十分緊張。
還有一個齊國,那是一個被樂毅帶着一幫馬仔幹翻了的諸侯國,現在雖然復國了,但是已經沒有了當初的鋭氣。再加上趙國曾經參與伐齊,所以人家齊國憑什麼要幫仇人呢?
再説了,趙孝成王你這傢伙不厚道,你一邊跟秦國對抗,一邊卻派使者去和談,這讓大家怎麼看?萬一我出兵了,你卻談成功了,那我不是白白得罪了秦國?與其可能成為壞人,還不如做個老好人算了。
由此可見,其餘五國雖然都有幫助趙國對付秦國的義務,但是他們沒有理由出兵相助。各有各的原因,怨不得人家。
二、趙孝成王的救援,被秦昭襄王給堵死了。
上黨之地是兩家的爭奪點,韓王這哥們不給力啊,他發現上黨地區成為了一塊飛地,與其留在手裏尷尬,還不如做個老好人,把這塊地給了強秦算了。
結果我們都知道。上黨地區的領導不答應了,以太守馮亭為首的一幫上黨領導層,堅決反對投降秦國。於是他們索性跑到了趙國的懷抱之中。
趙國再怎麼説也是三晉之一,大家過去都是一家人,只是後來分開了而已。現在上黨歸附趙國,也算是順理成章。
因此秦昭襄王就很憤怒,而趙孝成王笑得合不攏嘴,白白得了這麼大一塊地盤,何樂而不為呢?是我,我也願意接受這塊地盤。
長平之戰就此爆發,此後趙括代替廉頗成為了主帥,而秦昭襄王這邊也用白起為主將。大戰開始以後,趙括主動出擊,最終被白起包圍。
這個時候秦國軍隊臨時切斷了趙國的糧道,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40多萬大軍沒有吃喝,你讓他們能堅持多久呢?
但是切斷糧道想要長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趙孝成王肯定會派人來支援。為此秦昭襄王徵召秦國15歲以上的男人,讓他們全部上戰場阻斷趙國的糧道。
這是傾國而出了,秦昭襄王是在跟趙孝成王對賭國運。如果失敗了,那麼秦國直接宣佈滅亡,可是如果成功了,那麼亡國的就是趙國!
所以説,不是趙孝成王不派人去救趙括,而是秦昭襄王阻攔救援的決心,徹底讓趙孝成王屈服了。因此才會有40萬大軍都被坑殺的悲劇發生。
三、趙孝成王也不敢傾巢而出。
這是一場滅國之戰,不管是誰,此刻都已經看清楚了。趙孝成王當然會想着找人去救趙括,但是這個人不會是廉頗。
為什麼?因為此前趙孝成王就是不太相信廉頗了,這才把他替換了下來,改由趙括去做主帥。現在趙括有了危難,你再厚着臉皮去請廉頗救趙括,你的臉皮是比城牆還厚嗎?
就算大家都不計前嫌,廉頗也沒有跟趙孝成王計較,他真的去了戰場救援。那麼他就真的可以救得下趙括嗎?恐怕不行吧?
當時秦國已經傾巢而出,人數絕對不少,可我們在史料當中,看不到趙國傾巢而出的跡象。秦國15歲以上的男丁都上了戰場,而趙國呢?並沒有,趙孝成王還在猶豫到底派多少人去幫忙,這就是差距。
因此就算廉頗前往,如果人數帶少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可人數帶多了,那就有可能滅國了。畢竟其他各路諸侯國都盯着趙國呢!
秦昭襄王之所以敢傾巢而出,主要是因為秦國背後沒有任何威脅了,他可以往東隨便打。可是趙孝成王不行,他必須要留一部分人馬防備其他五國包括匈奴。
別説趙國本來實力就比不上秦國,就算旗鼓相當的兩個國家,如果在這種態勢之上,還是秦國會取得必勝。
總結:長平之戰的關鍵,就在秦昭襄王阻斷的這條糧道上。
都説長平之戰是白起打贏的,這哥們一口滅了趙國45萬大軍,斷了趙國爭奪天下的念頭。可是我認為長平之戰的關鍵,不在正面戰場上,而在於糧道。
秦國征服了巴蜀,而且疏通了河渠,所以他們運糧非常方便。而趙國運糧其實也挺方便,但是被秦昭襄王派人給堵住了。
這就需要很大的決心了,斷人家糧草,那就是要人家的命。趙國必然會派人來支援,可惜秦昭襄王的決心顯然比趙孝成王更大,所以這些救援都沒能成功。
所以説,領導者的決心,往往就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負,趙孝成王比不上秦昭襄王,所以輸掉了這場滅國之戰,也是情有可原的。至於趙括和白起之間的較量,相對來説檔次就低一點了,畢竟不在決策層。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