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明朝最胖的皇帝,要數明仁宗朱高熾,那麼,明仁宗朱高熾究竟胖到哪種程度呢?史書記載,平日裏出行的時候,都要兩個內侍攙扶着他才行,連走個路都經常是跌跌撞撞的。
作為儲君的朱高熾身體這麼肥胖,使得朱高熾的父親——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朱棣很不滿意!而他另外兩個兄弟朱高煦和朱高燧,為了爭奪他的儲君之位,也經常想方設法的誣陷和排擠他。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朱高熾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老實好欺負,但實際上的他謀略和才能,卻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一次,洪武帝朱元璋要考驗下朱高熾的能力,就叫他審閲幾份官員的奏章。結果朱高熾有條不紊地把文武兩類分開,並相應地作了報告,令朱元璋大為讚歎!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巧妙的派兵佈陣、組織城防,以萬人之軍隊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次他表現的責任感和正確的判斷力,改變了人們對他的看法,從此,朱高熾不管是住在南京,或是住在北京,在皇帝離開時就擔任監國,他的表現贏得了他的老師們——大部分為翰林學士——的尊敬,並得到了寶貴的實際行政經驗。
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明成祖朱棣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明成祖將他留在後方,讓朱高熾監國。
朱高熾在後方留守,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於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説“勉之,世子多疾”。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着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説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可是在以後幾年中,他成了他幾個兄弟陰謀的受害者。公元1414年,明成祖剛從徵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誹謗他的兄長未能為皇帝完成某些任務。皇帝申斥了朱高熾,並囚禁了他的兩名最親密的顧問,即大學士楊溥和黃淮。朱高煦最後在1417年被放逐,作為一個直接威脅而被清除。
1424年7月,65歲的成祖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説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溥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税,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個開明的儒家君主,他像古代聖王那樣,堅持簡樸、仁愛和誠摯的理想。他因大力鞏固帝國和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而受到一致的讚譽。他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反映了一種對為君之道的理想主義的和儒家的認識,但是它們也是他對前幾代皇帝的一些傾向的反應。皇帝有時因性情暴躁和容易衝動而受到批評,如他偶爾申斥和懲處那些表現得優柔寡斷或講話太惹人惱火的官員,可是他有足夠的度量認識自己的缺點和向人道歉。
如果讓明仁宗接着幹下去,相信大明帝國一定能夠繁榮興盛,欣欣向榮,但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好人不長命”,公元1425年5月,只做了10個月皇帝的朱高熾病重,不久之後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