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困潦倒的劉備,為何總能受到各路諸侯的傾心相重?
漢末亂世之際,有無數梟雄崛起。如果説曹操是精英奮鬥的代表,那麼劉備便是逆境崛起的典範。縱觀劉備一生,前半生顛沛流離,改投多位主公,輾轉於幽、徐、冀、豫、荊州之間,未曾得志。
但奇怪的是,劉備一路走來,雖然多次投奔他人,但每次都能受到主公的傾心相重。或許有人會説,劉備是漢室後裔,名頭自然響亮。可漢室後裔不止一個,而且劉備的表現並不出色,那他又憑藉什麼來獲取各路諸侯禮遇的呢?
縱觀劉備的軍事生涯,率先給予他一定重視的,是徐州牧陶謙。漢末亂局始現,劉備也想有番作為。在參與鎮壓黃巾軍之後,劉備輾轉來到公孫瓚麾下。後者是劉備的同門師兄,對劉備有頗多照顧。
劉備雖然日子過得不錯,但始終沒有實權。恰逢此時,公孫瓚的盟友陶謙求援,劉備便趁着這個由頭進入了中原。後面的故事,便是世人皆熟知的陶謙託孤了。
在陶謙之後,曹操、呂布、袁紹等當世梟雄,又先後給予了劉備很高待遇,這令後者的名氣上升了好幾個台階。問題便在於此,除呂布這個莽夫之外,為何曹操袁紹會對落魄的劉備“傾心相重”呢?
原因很簡單:劉備與曹操袁紹之間,曾有過一段同盟時光。這段時期,正是劉備入主徐州期間。
不得不説,劉備的交際手段很是高明。在來到徐州後不久,劉備便與當地豪族糜竺、陳登等人,建立了良好關係。尤其是徐州首富糜竺,還以“金銀貨幣以助軍資”,並將自己的妹妹(糜夫人)嫁給了劉備。
由此可見,劉備日後能順利登上徐州牧的位子,多半是得益於徐州境內的豪族。這就有些奇怪,因為陶謙在位時,並沒有與這些豪族達成合作。
據《三國志·陶謙傳》記載:“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琅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
根據這則史料,不難推測出一點:劉備為了當上徐州牧,違背了陶謙主張,選擇與當地豪族聯合。而以陳登為首的豪族集團,又是心向袁紹的。在《獻帝春秋》中,便記載了陳登向袁紹請命的事蹟。袁紹當時便回覆:“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所以,隨着陶謙與劉備的交替,中原地區的形勢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原本,陶謙與公孫瓚、袁術互為盟友;而袁紹、曹操與劉表為另一個小團體。但劉備代替陶謙之後,徐州便倒向袁紹曹操所在的團體了。
正因如此,劉備、袁紹、曹操曾經互為盟友關係。當然,劉備改換門庭投靠袁紹曹操,自然會引起袁術與陶謙舊部的反感。後來劉備被趕出徐州,便是因為外有袁術,內有陶謙舊部。而呂布得他們相助,自然能順利取代劉備。
綜上,劉備在中原備受青睞,是因為他與曹操袁紹之間的同盟關係。當然,袁曹對他的重視,還給他帶了其他好處。
劉備被呂布趕出徐州,沒了去路,只好投奔曹操。在很久之前,兩人便曾有過一次會面,再加上一年多的盟友時光,曹操與劉備之間,可謂是惺惺相惜。
在劉備的幫助下,曹操如願拿下了覬覦已久的徐州,自此對劉備更為重視,“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官渡之戰前夕,劉備反水,轉投袁紹麾下。後者更是禮遇,從鄴城出發兩百多里來夾道歡迎,裴注《魏書》中便説“袁紹父子傾心相重”。
袁紹與曹操,都是中原地區的雄主。連他們都對劉備如此青睞,更別説其他地區的諸侯了。説起來,這其實是一種名人效應。
在兩漢時期,名人品評之風盛行。一個人成名的最好方式,不是自己做了哪些了不得的事;而是一位成名人物的高度點評。曹操、袁紹、諸葛亮這樣的人物,都是憑藉名士點評,這才“一炮而紅”。
同樣道理,劉備雖然是白丁出身,但他經過袁紹曹操這兩位大名人一番追捧,其名氣也頓時高了不少。而這,也是劉備前期成名的一個關鍵之處。
當然,劉備有如此厚重名望,也離不開他自身的條件。經過多年積累,劉備自身也有三個優勢,這讓一般諸侯都不敢小覷於他。
其一,劉備是漢室後裔。雖説劉備是白丁出身,但他皇族後裔的身份,的確為他行事提供了不少便利之處。
其二,劉備有官方身份。赤壁之戰前夕,孫權答應與劉備合作的一個主要原因,便因為劉備的頭銜。陶謙表舉的豫州牧,曹操表奏的左將軍,都為劉備提供了一個合法身份。只要大漢王朝一天還在,劉備身上的頭銜就是一種無形的威懾。
後來劉備在荊州地區行事,也借用這個便利,並以左將軍出任荊州牧,同時開府治事,招攬了不少人才。如諸葛亮、許靖等人,皆曾擔任過左將軍軍師、左將軍長史等職。
其三,劉備的仁義之名。從劉備的表現來看,他的確將仁義二字貫徹到了為人處世當中。也正因如此,劉備在民間的風評非常好。
曹操輕取荊州時,劉備倉皇逃走,竟有十萬軍民願意跟隨他渡江。所以説,劉備的仁義之名,為了營造了良好的羣眾基礎。
結合以上三點,不難看出劉備當時的名聲,是非常響亮的。更重要的是,劉備還打着“興復漢室”的幌子。大多數反對曹操統治的人,也難免對劉備生出好感。
如此一來,鑑於劉備自身在民間強大的影響力,所以劉表、孫權、劉璋這樣的諸侯,都會對劉備高度禮遇。
參考文獻:《三國志》、《獻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