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原名叫“普六茹堅”,這並不是謠傳,而是真的,至於李世民叫“大野世民”卻不準確,但李世民的父親唐高祖李淵曾經使用過“大野淵”這個名字卻是真實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先來看一下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高祖文皇帝,姓楊氏,諱堅,弘農郡華陰人也......皇考從周太祖起義關西,賜姓普六茹氏。
上面這一段出自《隋書》,我們再來看一下《舊唐書》裏的記載:
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家”,仍賜姓大野氏。
通過上面這兩段正史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在隋朝建立之前,楊堅和李淵的祖上雖然都是漢姓,但他們的父親因位居高位而被當時北周皇室賜以“普六茹”和“大野”姓。所以縱北周一朝,楊堅和李淵都不會使用本來的姓氏,而只會使用“普六茹”和“大野”。
及至楊堅稱帝,才下令全國恢復“舊姓”,也就是漢姓,楊堅和李淵這兩個名字才得以被正式使用。至於李世民,因為他是出生在隋朝開皇十七年,所以他是沒有機會使用“大野世民”這個名字的,當然了,“大野”這個姓氏聽起來頗具日本風,沒有使用過這個姓氏不算遺憾。
那麼,“普六茹”和“大野”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姓氏呢?當時的北周皇族為何會賜予他們這麼一種看起來如此異類的姓氏呢?關於這兩個問題就要涉及到當時北周政權的性質了。
北周屬於南北朝後期北方政權,但當時北周並非北方唯一政權,在北周的東面還有一個叫“北齊”的政權,北周和北齊分別是西魏和東魏的延續,而西魏和東魏又是南北朝時期盛極一時的北魏分裂後的產物。
然而北魏所分裂出來的東西魏在當時已經分別被權臣高歡和宇文泰所控制,而且有意思的是,高歡是漢人,但他卻推行鮮卑化。而宇文泰是鮮卑人,但他卻重用漢人和漢文化,所以本質上來講東魏以及後來的北齊是鮮卑化的漢人政權,而西魏和後來的北周是漢化的鮮卑政權。
但是,即便宇文泰重用漢人,推行漢文化,但他的身上流淌着的依舊是鮮卑人的血統,所以他的政策並非一味地去鮮卑化。而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宇文泰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政治家,歷經北魏末年天下大亂的他,非常清楚北魏是因何而消亡的。可以説,當年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就已經埋下了北魏滅亡的種子,對此他深以為然。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並沒有錯,漢化是大勢所趨,然而漢化之後,孝文帝及後來的北魏當權者並沒有妥善處理遺留下來的六鎮軍民問題。北方六鎮軍民都是鮮卑人,他們不僅擔負着守衞北方邊疆的重責,更是北魏帝國重要的軍事組成力量。漢化意味着北魏當權者拋棄了六鎮軍民,自然也就失去了六鎮軍民的心,因此北魏必將大亂。
這個道理,宇文泰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在重用漢人推行漢文化的同時,又必須加強對原六鎮軍民的控制。基於此,他以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形式建立了府兵制,府兵制下的軍官一律使用鮮卑姓氏。這樣一來,士兵們便能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重視,而軍官與士兵的關係也被拉近了,如此,府兵制下的原六鎮軍民便會對宇文泰更加忠心,而漢人在得到宇文泰的重用後也不會排斥使用鮮卑姓氏。
就這樣宇文泰解決了傳統鮮卑人和漢人豪強之間的矛盾,西魏及後來的北周繼承了宇文泰推行的政策,最終滅北齊一統北方,後來繼承北周的隋朝南下滅陳,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局面,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