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大家好,我們的侃爺聊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曾國藩
晚清時代有“四大名臣”一説,其為首的便是曾國藩。
所謂“名臣”,第一件便是要懂得為臣之道。官場運營之理,權謀傾倒之術,皆須遊刃有餘,方得在擁擠的朝廷中立足。
曾國藩一生出將入相,位極人臣。樹大招風之下,有關外交、政舉的非議連綿不絕,但在貪污腐敗這件最令為官者聞之色變的事上,卻是意外地清白乾淨。
朝廷潛規盛行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一、肥職中的清官
要説到貪污受賄,縱覽當時清廷,恐怕沒有人比曾國藩更容易撈油水。
1853年,在曾國藩一手促成下,湘軍建成。這支近萬人的軍隊在湖南各地日漸成型,並註定在未來一展雄風,名震天下。
在以橫掃之勢成功平定太平天國以後,中央朝廷立即注意到了這支非同尋常的地方團練,並屢次召集他們參加新疆,台灣等地擊退外侮的作戰中來。
赫赫戰功不勝累記,人人皆稱“湖湘子弟”之名,曾國藩這位書生出身的儒將便以這樣的身份第一次在清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當時,清朝軍隊普遍士氣不振,作戰能力低下,為了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清朝廷不得不極力拉攏湘軍,為此曾多次向湘軍“特恩撥款”。作為新起之秀,各地團練也紛紛假借觀摩之名前來結交。
在動盪不安的時局中,能夠得到湘軍這座堅實靠山的鼎力支持,幾乎是所有長官們秘而不宣的願望。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肥職中的清官“曾國藩”
但曾國藩顯然意不在此,在曾國藩統領期間,湘軍內部從未產生“效忠將領不忠國家”的軍閥作風,而是竭力為清廷辦事,四處征戰,同時培養出一大批優秀將領和人才,全部輸送至中央,成為清朝後期得以苟延殘喘的中堅力量。
統領一支私人軍隊,便好似是掌管一座大型武器廠,錢財進出支取均無人過問,全憑個人良心。民國時期,軍閥貪腐劣跡斑斑,仔細思量之,皆為曾國藩之對比。
七年後,也就是1860年,曾國藩受命兩江總督,又是一個大肥差。
兩江總督統領江蘇、江西、安徽等地,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歷代接任此位的大多盡是顯貴出身。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清朝官員的實際工資主要看土地爺的臉色
在清朝,一個官員的實際工資到底有多高,主要看土地爺的臉色。
兩江總督統轄江南富庶之地,為全國經濟中心,每年約定俗成繳納的“規費”就是其他省份羨慕不來的數目。就拿蘇州織造來説,逢年過節給曾國藩塞的頂級綢緞都是以百匹計數,每匹都價值千金。
這些所謂的“規費”拿到現在就是灰色收入,但在清朝並不是這樣,這屬於官員的一種合法收入,只要金額在正常範圍內,朝廷就不會過問。
其實朝廷也不是不想管灰色收入,但根本原因在於自己心虛。每個月給官員們發的基礎工資少得可憐,一個月大概只有兩千五百多塊人民幣,根本不夠養活一大家子。因此就允許官員們自謀生路。
但除了基礎工資以外,朝廷為了收買曾國藩這些位高權重的大臣們,也特地給總督們批了數目不菲的“養廉銀”,而兩江總督的養廉銀是比較高的,有一萬八千兩之多。
但這養廉銀是一年一發,而且在朝官員開支眾多,日子仍然不好過。總的來説,曾國藩等人的主要收入還是來自規費,但是即便在收規費上,他的處理方式也十分耐人尋味。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二、收禮有方,送禮有節
曾國藩收禮最大的特點是:你必須提很多東西來見我,但我只能收你禮物中不值錢的幾樣。
無論是兩江總督還是別的什麼官職,下屬來拜見基本都沒有空着手的,這也是清代官場不成文的規矩,否則便是有失禮節。
曾國藩也知道這樣的規矩,也從不明言反對,但在有人給自己收禮時,則會堅守自己的原則,採取與其他人不同的方式應對,一方面也許是在堅守個人氣節,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落人口實。
在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的第二年,也就是1861年,湘軍一名將領來到安慶和曾國藩商量軍務,同時也是順道賀壽。這位財大氣粗的將領也不懂得那麼多人情世故,只是愣頭愣腦帶了十六件大禮來,樣樣都是奇珍異品。
曾國藩看着擺滿了廳堂的禮品,笑了笑,沒説什麼,走上前來逛了兩圈,收下了一隻小帽。其他的都讓他拿了回去。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若説此次是曾國藩疼愛湘軍下屬,那麼在非親非故的容閎身上,曾國藩輕易不受禮品的品質就得到了全面彰顯。
容閎此人於中國近代史意義非凡,他曾經受曾國藩舉薦,攜帶六萬多兩白銀遠赴美國採辦機器,開啓洋務運動先聲。
但這些都是我們後人所述的歷史性評價,在當時,容閎以為他只是受了曾國藩恩情,補到了一個肥差撈了許多油水而已。
因此在回國後,他特地前來拜訪曾國藩,而曾國藩也早已預料到了這一點,他在外地連忙給家中兒子寄了封信,信上給收禮範圍畫了條紅線:不超過二十金可以收,超過的就不收。
在收禮這件事上,曾國藩很顯然有着自己的原則和尺度,始終與“潛規則”保持着若即若離的距離,也同時維護着自己為官的尊嚴。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晚清朝堂官員
儘管曾國藩在收禮上頗有講究。但輪到自己送禮結交時,大手筆卻是從不含糊。
1868年,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在收拾打點好家中事務,一一辭別同僚好友後,他特地吩咐手下幹了件事:取一張可以兑換兩萬兩現銀的銀票。
這張銀票代表的絕不僅是一點銀子那麼簡單,他此行北京、保定,一路上免不了要拜訪昔日同窗故友,一點“別敬”自然不在話下。京官不像地方官,可以橫行一方,搜刮百姓油水,他們只能逢年過節盼着有人來京,給他們捎帶些好東西來。
在曾國藩的日記、書信中,有關於“別敬”的記錄很多,且一送就是萬兩,可見曾國藩出手之不凡。
曾國藩的日記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三、非典型清官的自我救贖
從曾國藩對收禮、送禮兩件事截然相反的態度中就可以看出,他並非傳説所言那般不通曉官場世故,對禮物來往嗤之以鼻的海晏式人物。
相反,他更像是一個非典型的清官,在不蓄意破壞既有規則的前提下有選擇地堅守自己的原則。這一做法在許多年輕人眼裏會是窩囊的表現,但實際上卻是最適應環境的穩妥做法。
作為一名並非天資聰穎的書生,他的個人理想是在與官場、生活日復一日的磨合中逐漸完整的。縱覽歷代天才,往往孤高絕傲,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又往往徹底妥協,成為染缸中的一根攪棍。
但曾國藩絕對不是這樣,人們常説,他是最接近一名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成功上限的典範。因此歷代都有人不厭其煩地研究他,每隔十年都有人將曾國藩拿出來討論。
一個人在青年時往往討厭曾國藩,但到了中年就一定不得不佩服他。他的為人處事也許不夠狠辣果決,但絕對最為明白通透。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還是收禮送禮的問題,在太平天國一役後,按道理要報銷軍費了,但曾國藩卻愁得好幾天都睡不好覺。不為別的,就為打點户部的“部費”,不知道該出多少合適。
根據李鴻章的指點,這部費必須要出,而且還是有一定比例的。
按照一般規矩,塞給户部工作人員的部費要按照總報銷金額的1.3%算,如果曾國藩想要安安穩穩地拿到自己報銷上去的軍費,那就不得不再多給户部四十萬兩銀子。
曾國藩這就傻眼了,四十萬可不是小數目,這絕對不能答應。但規矩就是規矩,再如何搬不上台面的潛規則也都是約定俗成的,壞了規矩就是向所有人發起挑釁。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晚清社會
曾國藩也不傻,他做了兩手準備。
第一,你和我玩潛規則,我也跟你來狠的,直接託關係找到能在户部説得上話的人,一番討價還價,部費直接縮水五分之四,生生降到了八萬兩。
第二,在奏報皇帝的奏章中大書此役之艱辛坎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極盡煽情之能事,最終感動了太后,批准曾國藩此次報銷無需審核。相當於是直接跳過了户部這一關直接領錢。
曾國藩這兩手不僅保全了自己的利益,更給户部十足下了個馬威。而正當所有人以為曾國藩要和户部結下樑子時,他卻反手派人送去八萬兩現銀,説是部費照給。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晚清一些臣子
這下,户部雖然心中十分別扭,但明面上也不好再説什麼,只是曲意逢迎一番便將此事翻篇。但今後再遇曾國藩相關事件時,所有人都不得不多留了幾分心思。
用今天的話來講,曾國藩的為官之道便是知世故而不世故,通曉所有潛規則,卻常能跳出潛規則外為自己尋求最大的利益空間。
歷代以來,無數名臣將相都逃脱不了貪賄的陷阱,曾國藩其實也並非聖人,未能完全跳出這欲壑之外。但他採取了一種更為平和的方式,即從容邁進漩流,找準自己在漩流中的位置,收下自己應得的,不收自己不應得的,如此這般,便不會迷失自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61 字。

轉載請註明: 清代官場“潛規則”:且看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