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十日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魯桓公雖然不待見穀國和鄧國,但是卻為形勢所迫,向衞國伸出了橄欖枝……
前704年春,周桓王派大夫家父到魯國問候桓公,冬季時派大夫祭公到紀國迎娶紀侯的女兒做王后。
周桓王為了拉攏魯桓公姬允,借大婚的機會給姬允公爵的待遇(由魯國主婚),所以祭公到紀國迎親之前,特意到魯國拜見姬允。
周桓王之所以在這個時候,選擇與紀國聯姻,與去年(前705年)鄭、齊、衞三國奪取盟、向二邑有關。桓王自繼位以來,一直打壓鄭莊公,然而莊公卻是越挫越勇,在中原諸侯中可以説是呼風喚雨。齊、鄭二國緊密協作,宋國的國君公子馮是莊公一手扶上君位的,現在衞國也站到了鄭國一邊,紀國則岌岌可危。
周桓王盤算着:如果想與莊公繼續鬥爭下去,就必須在天下諸侯中尋找鄭國的反對派。這樣一來魯國和紀國就是最好的備選項。一些小諸侯國在周室與大諸侯國之間搖擺,夾縫中求生存。如果能夠先搞定大的諸侯國,小的諸侯國就會完全聽命於周室。
這個時候,西面的秦國有事情還能徵詢天子的意見。不過秦國離中原太遠,也幫不到桓王。
北方的晉國一直處於內亂之中,在前718年時,周桓王與鄭莊公一樣,都把寶壓在了曲沃莊伯身上,不過,很快曲沃莊伯就背叛了桓王。從那以後,桓王才選擇支持晉國公室,可是晉國公室太不爭氣了,這些年來一直打不過曲沃小宗。
南方的楚國,在熊通的治理下越來越富強。熊通僭越自稱武王,周室無能為力,只能選擇默認。
剩下中原和東面的諸侯國,桓王想盡力爭取一下。周室兩位大夫先後到訪魯國,都或明或暗地示意魯桓公,衞國是天平能夠平衡,甚至是決定魯國、紀國勝利的關鍵所在。
而魯桓公很不以為然,拖了一年多,在前702年秋,才去衞國的桃丘會晤衞宣公,結果是白跑了一趟。
因為鄭莊公、齊僖公、衞宣公正在策劃攻打魯國。三國之所以要修理魯國,主要的藉口就是四年前,諸侯們幫齊國打北戎,鄭太子姬忽有大功,魯國按周王朝分封的爵位次序進行食物的分發,把鄭國排在了最後,此事鄭國人一直怨恨魯國。
前702年冬,三國軍隊攻打魯國郎地,也沒佔到啥便宜,晃悠了幾天也就各自撤兵了。而魯國的史官記錄這次入侵時寫道:“齊侯、衞侯、鄭伯來戰於郎。”意思是説:魯國沒有錯,鄭國打着不靠譜的藉口,聯合齊、衞兩國對魯發動非正義的戰爭。鄭國雖然是三國聯合的核心,但是偏偏把你鄭國寫在最後,因為你鄭國的爵位就是那麼低。(魯國史官刀筆之下的功夫甚是厲害!)
周桓王實在是拿魯桓公沒辦法,由於魯桓公的大意,沒能及時地拉攏衞宣公。
實際上,周桓王就連自己的老巢也照顧不過來,前702年春,虢仲在周桓王那裏進讒言誣陷大夫詹父。詹父有理,帶領桓王的軍隊進攻虢國。同年夏,虢公逃亡到虞國。
説起這個虞國,還與幾個成語典故有關。先簡單的介紹一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由來。
當初,虞公的兄弟虞叔藏有寶玉,虞公就向虞叔索求寶玉(請記住虞公的喜好和他貪婪的性格)。虞叔沒有進獻。不久又為此後悔,説:“周的諺語説:‘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難道要用它買來禍害?”於是就把玉璧獻給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寶劍。虞叔説:“這是貪得無厭了。貪得無厭,禍害會連累到我身上。”於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應有度,不能過分的給予,也不能過分的索取。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百姓沒有罪,懷藏玉璧就有了罪。也用來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有才能是好事,但是不能過分的張揚,需要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