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廣場上看天安門】天安門廣場,世界面積最大的城市廣場,位於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在建國後經過兩次擴建,最終形成了如此的規模,它南北長880米,東西寬500米,總面積達44萬平方米,一次可容納100萬人在此集會。(這是一組反映天安門廣場改造前的老照片)
【改造前天安門廣場平面圖】明朝時,天安門稱奉天門,順治八年(1651年)改稱天安門,天安門廣場由此得名。明清時期,天安門廣場的面積很小,不到如今的十分之一。從佈局來看,是一座“T”型廣場,而且是老百姓的禁區,這裏是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佈政令的重要場所。
【站在天安門遠眺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的總體佈局是這樣的:正南邊是大明門(清稱大清門、民國稱中華門),兩側是千步廊,北面的長安街、金水橋、天安門,而長安街兩側則是長安街左右門,佈局錯落有致。這樣的佈局非常有講究,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
【大清門】在古代,人們以南方為尊,因此大清門在明清時期享有國門的待遇,其規格很高,又稱“皇城第一門”。明清時期,大清門三個門洞日常處於封閉狀態,只有遇到重大節日才會開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從側門通過。而皇后一生只有一次從正中門洞經過,就是大婚迎娶進宮時。大清門在1954年拆除。
【長安街右門】長安左右門是明清時期皇城通往內城東西部的主要通道,文武百官上朝多是取道長安左右門。民國時期,為方便通行將長安左門及長安右門的漢白玉石欄拆除,到了1952年拓寬長安街期間拆除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
【長安街左門】長安街左右門的形制為三闕,券門,漢白玉石門檻,單層歇山黃琉璃瓦頂,紅牆,基礎為漢白玉石須彌座。左門又稱“龍門”,因為明清殿試錄取的名單,臨時懸掛在左門旁;右門則稱“虎門”,因為每年陰曆八月中旬,皇帝派刑部官員會同各大臣,在廣場西千步廊舉行秋審,犯人從右門進入,寓意身入虎口。
【金水橋】前面提到,天安門廣場東西兩側是千步廊。所謂的千步廊是指左右各有東西向廊房110間,又向東西折南北向廊房各34間,皆連檐通脊,中央各部衙署對列東西。清朝時,千步廊從天安門前到大清門內,東西各有144間,共288間。
【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新中國成立前夕,當開國大典決定在天安門廣場舉行時,對天安門的休整就已經開始。不過,當時由於時間有限,只是對廣場上的雜草進行了簡單處理,沒有進行大規模擴建。大家注意,這張老照片中千步廊已經不復存在,那是在民國時期拆除的。
【改造前的天安門廣場】1958年,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國10週年國慶,天安門廣場迎來了史上最大一次規模的擴建,最終奠定了如今的佈局。當時國家決定,“保留正陽門和箭樓,拆除中華門,其東西兩側分列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其形制、體量和高度,既取決於建築物本身的需要,也要與廣場的整體性,乃至舊有的古建築相協調;廣場面積初步定為40公項,略呈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