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王楊秀清
説起太平天國,人們常常將洪楊並稱。洪是洪秀全,楊就是楊秀清。在太平天國運動初期,洪秀全是政治和宗教領袖,而楊秀清則是軍事統帥。他原名嗣龍,廣西接平人,童年時父母雙亡,由伯父撫養成人。因貧窮,未讀過書,幹過燒炭、打鐵、種地各種活計,有豐富的閲歷和智謀。
楊秀清做為太平天國的東王,只活了三十三歲,一生經歷也非常清晰:自幼失孤,由同族長輩養大,靠着深山燒炭勉強生活,加入拜上帝會後也並不顯眼,在二十五的時候,偽託天父下凡,迅速的在拜上帝會里佔據了主要領導地位,接着進入核心領導層,金田起義之後,又迅速的被封為東王,此後,直到三十三歲被殺,一直都是太平天國的二把手,而實際上是握有實權的一號人物。
也就是説,從二十五歲到三十三歲,從一個窮苦的默默無聞的燒炭工一躍而成為太平天國的二號人物,他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此後四五年一直是太平天國的最大實權人物。
2、 翼王石達開
從個人特質上看,石達開符合一個“浪漫英雄”、“悲劇英雄”的模式。他的一生猶如傳奇故事:太平軍諸將領中,他是最年輕的,十六歲拜將,二十歲封王,三十二歲走入末路。他勇猛而且熱忱,且很有人格魅力,即使背棄洪秀全離京,也有眾多人馬甘願奉他為主。石達開還會寫詩,接受過儒學教育,大約在太平軍高層中文化僅次於洪仁。且與其它諸王裝神弄鬼的作為不同,石達開基本上沒表現出對於“天國”、“上帝”的狂熱,他更符合一般百姓心中的“義軍統帥”、“儒將”的形象。在人生的終點,即使已經走投無路,他仍表現出項羽式的高貴,要“捨命全軍”,他的被俘,與其説是投降,不如説是自我犧牲,因此時人無論敵我都視之為奇男子。
從歷史作為方面看,石達開其人戰功赫赫,功績彪炳。攻克廬州,迫使楚軍名將江忠源自盡;湖口、九江大捷,逼得曾國藩投水自殺。天京之變率師勤王,穩定了太平天國的局勢,離京後又轉戰大半個中國,破湘入川,在絕境中頑強作戰——且石達開不僅只會作戰、只會破壞,與諸王不同,他很重視對佔領區的管理,除服從徵税外,不對當地民眾作過分的騷擾,所以甚至能得到被佔領區民眾的擁戴。假如沒有石達開,天京之變也許不知伊于胡底;假如洪秀全能重用、善待石達開,太平軍不至迅速沒落。
總而言之,之所以對石達開給予讚許,首先是他文韜武略皆有可觀,得到人們的激賞;其次是悲劇遭遇,英雄末路引發人們的同情。
3 、“李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讓李鴻章”——忠王李秀成
1864年初湘軍完全包圍天京並於7月19日破城,李秀成帶領幼天王洪天貴福突圍。李秀成於危急時將座騎駿馬讓給洪天貴福,自己改乘劣馬而被追上逮捕。失散後走到一座山上,因財物露白而被人發現,最後被人捉送至曾國荃的清軍營。曾國荃動用割其臂股肉的殘酷刑罰。
李秀成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份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遊説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1864年8月7日,被曾國藩下令於南京江寧處刑,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十句絕命詩敍其盡忠之意。李鴻章在寫信予曾國藩,表示在閲覽完《李秀成自述》後,也感動讚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梁啓超先生在為李鴻章作傳的時候這樣對比李鴻章和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於本族,鴻章忠於本朝,一封忠王,一諡文忠,皆可以當之而無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讓李鴻章,其一敗一成,則天也。故吾求諸近世,欲以兩人合傳而毫無遺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殺趙景賢,禮葬王有齡,鴻章乃紿八王而駢戮之,此事蓋猶有慚德矣。
4、“漢唐以來悍者,近世罕有其匹”——英王陳玉成
陳玉成是太平軍中的第一悍將。他14歲參軍,17歲為將,20歲為帥,22歲封王,勇敢善戰,作風兇悍,戰法凌厲,喜打硬仗、惡仗。他自己就放豪言説:“何處官兵多,我即向何處救應!”
安慶失陷後,陳玉成退守廬州,“請命自守”,並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遠征豫陝,“廣招兵馬,早復皖省”。陳玉成打算分兵掃北,“由汴梁直取燕京,共歸一統”。但這時他的處境十分困難,外有敵軍多隆阿部進逼,內有天王洪秀全的革職處分。
1862年5月,多隆阿圍攻廬州,陳玉成決定棄城北走,同遠征的西北軍會合。正在此時,盤踞在壽州已暗投清軍的苗沛霖誘勸陳玉成前往壽州,並許以幫助陳玉成攻取河南。陳玉成不聽部下的再三勸阻,決意出走壽州,結果中計遭擒,被送往清帥勝保營中。陳玉成在敵人面前表現出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據<被擄紀略>載:苗將英王陳玉成上來。英王上去,左右叫跪。陳玉成大罵道“爾勝小孩,在妖朝第一誤國庸臣。本總裁在天朝是開國元勳,本總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爾見仗即跑。在白雲山踏爾二十五營,全軍覆滅,爾帶十餘匹馬抱頭而竄,我叫饒你一條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勝保想以榮華富貴來誘降,陳玉成喝道:“大丈夫死則死耳,何饒舌也!”1862年6月4日,陳玉成就義於河南延津,時年二十五歲。
5、 “林啓榮之堅忍,吾輩不能及也”
由於林啓榮頑強抵抗,曾國藩久攻城池不下,只能偷襲湖口,而後中了翼王石達開“誘敵深入之計”,慘遭大敗,太平軍乘勢發動反攻,三克武昌。可以毫不客氣地説,翼王石達開成名戰“湖口大捷”之取得,林啓榮功不可沒,這一點毫無疑問。曾國藩在九江城下受挫後,便分兵去救援武昌,而留下猛將塔齊布繼續圍攻九江。有意思的是,塔齊布不但未能攻下九江,還活活被林啓榮氣死,這也算是為曾天養報仇了吧。1856年9月,“天京事變”爆發,東王楊秀清及其在天京之親信全部被屠殺。此時,曾國藩便向東殿集團的林啓榮拋出橄欖枝,勸其要識時務,儘早歸順大清,可保高官厚祿,可惜被拒絕了。雖然時局艱難,但林啓榮還是堅守底線,不做出背叛天國之事,這精神十分可貴。不過,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中央自顧不暇,除了讓黃文金象徵性增援九江外,幾乎不可能再繼續支持林啓榮作戰,林啓榮所部成為一支孤軍。
1857年7月,胡林翼和李續賓猛攻九江,但依然被林啓榮擊敗,無奈之下只能挖掘深溝、長壕,採取圍困方式,耗死缺乏後勤補給的太平軍。此時,他想到了曾經的戰友石達開,並兩次向其發出求援信,可惜被拒絕了。當時翼王石達開屯兵安慶,而後移師江西,所部總兵力近30萬,而且均為太平軍精鋭;他絲毫不理會林啓榮的求援,而是進入浙江、福建,遇到挫折後再次進入江西,但還是拒絕救援林啓榮,這實在讓人想不通。林啓榮雖然能打,但畢竟不是鋼鐵戰士,沒有彈藥物資補給,城池陷落乃早晚之事。1858年5月,九江彈盡糧絕,湘軍乘機利用地道爆破城池,而後殺入城內,連同林啓榮在內的17000名戰士全部陣亡。更可惡的是,李續賓居然對林啓榮開膛破肚,看看他究竟憑藉着什麼堅持到這一刻,原來是草,吃草都要頑抗。由此可知,林啓榮確實是條漢子,值得尊敬。
林啓榮死後,湘軍直撲安慶,太平天國面臨一場生死考驗,安慶能否守得住直接關係到太平天國之存亡,可惜守不住。林啓榮之死,是太平天國集團內鬥持續惡化之結果,將帥各自為政,互不救援,以致被曾國藩各個擊破。試想,若是東王楊秀清再世,何至於此,誰人敢不服從命令。